浙江建德林业总场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建德市地处浙江省杭州市西部、钱塘江上游。建德市林业总场始建于1924年,前身为浙江省立第一模范造林场,经营总面积2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91.19%,是建德市重要的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基地。
近年来,建德市林业总场通过规范森林经营、加大科技投入、探索森林康养、提升管护效能等多种途径,激发百年老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成效显著。
建德市林业总场2022年入选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2023年被列入全国国有林场建设试点,先后获得全国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国家级林木良种基地、浙江省现代国有林场、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等荣誉称号。
规范化管理提升经营新效能
方案先行,示范引领。2013年,建德市林业总场被列入全国15个首批森林经营方案实施示范林场。被国家林草局列入首批全国森林经营试点单位以来,总场每年都编制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方案,明确阶段性森林经营任务、分解落实到地块。
近年来,总场通过深入实施珍贵树种高效培育、杉木人工林复层混交择伐、针阔混交林彩色景观改造等5种森林经营模式,建设面积1.17万多亩,探索出一套适合国有林场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新路径。
针对林业项目实施中劳动力少、人员分散、劳务费高等问题,建德市积极引入营林服务企业,提供设计、监理、实施和审计等专业化服务。截至目前,全市在册营林服务企业40余家,千余人长期从事营林施工,保障森林经营高效开展。
同时,推行林业项目购买服务制度,引入第三方监理,全流程监督林业项目各环节,总场造林合格率从60%上升至100%、平均工期缩短30%,实现造林质量和效率双增长。
一体化建设激发发展新活力
总场持续推进林苗一体化,选择土壤肥力好、厚度深、排水性和保水性好且地势相对平缓的小班地块,采用机械整地,栽种当地多年生珍贵树种容器苗,合理密植,适时销售。
总场在滩下林区江山坪打造256亩林苗一体化珍贵树种基地,种植了楠木、青冈等珍贵树种苗木7万多株,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还有效化解森林资源培育投入周期长、见效慢难题。截至2023年底,基地青冈、楠木苗木共出售1.5万株,收入80余万元。
多年来,总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修建专家实验楼,引入专家团队,加快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为总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总场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共建专家工作站,合作开展青冈、石栎等优异种质资源保存、种子园和良种工程化技术创新。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成立研究生实习基地,加强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成果转移转化。建成以楠木、青冈等珍贵树种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良种选育与试验示范为核心的国家楠木、青冈林木良种基地。
目前,共建设各类种子园、种质资源库、母树林试验示范林3830亩、珍贵树种示范基地7700余亩。
科学经营培养场村共富新业态
总场强化林旅融合,探索森林康养休闲新模式。充分发挥城郊区位优势,联合总场所在街道、村社,着力打造朱家埠郊野公园,开展森林徒步、骑行漫游、森林露营等活动。
针对总场周边乡镇低效林面积较大的问题,总场制定退化林修复方案,并充分发挥总场技术优势和珍贵树种种苗资源优势,协助周边乡镇、村开展退化林修复工作,赠送苗木4000余株,完成退化林修复示范200余亩,并在全市推广实施4300亩,有效改善退化林森林结构。
按照“统一流转、标准建设、资源入股、合作运营、强村富民”闭环机制,由总场流转周边乡村集中连片毛竹林,改种油茶、套种中药材,建设“油茶+中药材”标准地500亩,由村集体和国有林场合作运营,利润按比例分成。预计经过3—5年经营管理,将实现黄精亩产约2000公斤、产值1500余万元,为农户增加租金收益约100万元、分红约50万元,带动村民实现林地租金、劳动薪金和股金分红等综合收益。
拓宽总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总场从“监、测、防、管、服”五大维度着手,以打造智慧化管控平台为核心载体,探索建立以全域监管、防火监测、景区智慧化服务等功能为重要内涵的“1+N”智慧系统,实现从“人防”向“人防+技防”稳步转换,有效降低国有林场经营管护成本、显著提升管护效能。
总场以重点项目引领,持续强化生态环境质量。依托浙江省天然林保护修复重点项目计划开展天然林修复8万亩,其中天然林6.4万亩、非天然公益林1.6万亩。
同时,结合地方林业发展实际与特色,总场将天然林系统修复划分为森林抚育5.1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2.84万亩,分别合理制定3类针对性修复模式,科学明确各模式技术规范;同步开展天然林成效监测工作,监测分析项目实施产生的森林资源变化和生态效益发挥情况,并评估项目实施成效,总结天然林修复措施有效性,为全周期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唐旭 柯宗)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北京延庆发现大规模北京水毛茛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