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鄂温克族自治旗稳步推进防沙治沙
在全面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的征程上,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因地制宜探索防沙治沙工作模式,结合全旗沙化土地类型及分布情况,以整体推进、分区分类、多措并举治理为原则,坚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使土地沙化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绿进沙退”图景徐徐铺展。
鄂温克族自治旗草原风光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鄂温克族自治旗各苏木、乡镇均有沙化地块零散分布。
探究沙化土地成因,还要从数字说起。鄂温克族自治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地处大兴安岭西麓向呼伦贝尔过渡地带,境内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资料显示,这里年平均降水量仅330—350毫米,且70%降水集中在6—8月,年蒸发量高达1412.8—1466.6毫米,水分流失严重。特别是近50年来,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但蒸发量居高不下,形成长期干旱环境。
地理条件与气候因素叠加,加剧了土地沙化,使伊敏河、锡尼河、辉河等河流两岸成为全旗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区域,加之河流改道遗留的沙质沉积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流动沙地,栗钙土等沙质土壤抗蚀能力弱,更进一步促进了沙化扩张。
一块块沙化土地仿佛疮疤一般侵蚀着草原,成为伤害草原生态环境的最大元凶之一。若不加以有效治理,黄沙终将侵蚀草原人世代相传的绿色乡愁。
如何应对沙化状况、保留原本属于这片土地的美丽?历代治沙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在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背景下,采取生物沙障、灌草混播、人工种草、封育围栏等措施,开展治理实践。
在“三北”工程五期建设中,伊敏河东岸沙地治理区,锡尼河东苏木巴彦乌拉嘎查、雅尔斯嘎查范围内,1700余亩沙地经过芦苇沙障+乔灌混播方式治理,另有4000余亩沙地以封沙育林方式治理,使流动沙地得到有效控制,明显改善周边生态环境。
据统计,历经五期建设,全旗共计完成防护林建设211万亩、沙地治理4万亩,边建边治同步推进,不仅锁住了黄沙流动,也积累了治沙经验。
机制先行,夯实保障。全旗科学高效落地落实防沙治沙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建立形成“旗政府总揽全局、林草部门具体推动、苏木乡镇配合参与”三级联动工作机制。旗政府统筹谋划,整合财政、生态、科技等多部门资源,通过资金倾斜、政策扶持等方式,为治沙工程保驾护航。林草部门作为核心执行单位,组建专业技术团队,细化年度任务清单,从植被种植、技术推广到日常监测,全程跟进项目实施。苏木乡镇立足基层,动员嘎查(村)农牧民参与,做好土地协调、劳动力组织及后期管护工作。多层级联动工作机制有效运行,推动治沙工作干出成果。
统筹谋划,融入大局。为强化防沙治沙工作效能,鄂温克族自治旗深度融入呼伦贝尔市生态治理体系,积极配合市级林草部门,构建“上下协同、规划共融”治理格局。在全市防沙治沙五年规划中,充分吸纳了鄂温克旗沙化土地分布数据、气候监测报告及基层治理经验,科学规划治理空间与时间,保证了旗级规划与全市生态布局有机融合、无缝衔接。旗林草局在市级框架下,细化伊敏河沿岸沙地治理、辉河流域生态修复等专项工程,形成“市级定方向、旗级抓落实”工作闭环,成功争取到专项资金倾斜,为全域防沙治沙工作提供了规划支撑保障。
企业共建,拓宽格局。吸引企业参与防沙治沙工作,不仅能够助力生态修复,同时也能够促进企业为自身创造多重价值,通过生态投入,开辟可持续发展新路径。对此,在工程建设方面,旗委、旗政府积极营建“政府主导、部门监管、企业参与”工作格局,以招投标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吸引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参与工程建设,面向企业释放政策红利,提高企业“绿色责任”形象,促进企业以治沙项目创造就业岗位,助力乡村振兴。实践证明,这一共建模式有效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感,在参与过程中,企业积极建言献策,在探索本地化施工技术及机械化应用方面贡献了智慧,有效推动了防沙治沙工程取得更好成效。
2025年6月17日是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此刻,在鄂温克大地,一场依托于防沙治沙重点生态工程的沙化土地防治攻坚战,正在全旗4个苏木乡镇、8个嘎查如火如荼进行。
设置草方格沙障能够增加地面粗糙程度、减小风力、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为保证开工顺利,需要提前储备芦苇、固沙草种等草方格沙障基础材料。对此,旗林草局提前对接各中标企业召开见面会,对各项要求、规定及注意事项进行明确和提醒,并逐一签订施工合同。
2025年5月初,各施工单位全面开工,各环节工序有序推进。截至目前,3000亩沙障治理、7万延长米围栏架设和5000亩封山(沙)育林工程已完成,工程建设初见规模。从空中俯瞰,芦苇草方格整齐排列、围封栅栏圈定边界,将块块沙地封锁固定,草种悄然破土而出。由黄至绿的愿景正在这块土地上慢慢变为现实。
利用技术设备助力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能够保证政策落地的规范性,也能够提高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在梳理底数的过程中,通过卫星遥感数据与“国土”三调数据进行对比,摸清了当前可治理底数,明确年度治理体量。人机结合的工作方法固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人为监测的作用也不容忽略。施工阶段,旗林草局定期派出技术工作组开展现地抽样调查,对发现的问题立行立改或采取督办形式查缺补漏,确保任何环节不缺位。完工阶段,对标作业设计和施工合同,技术团队进入现地对工程完成情况进行验收,做到全过程动态监管。
防沙治沙,驰而不息。在时间与实践的考验中,鄂温克族自治旗因地制宜、分而治之、多措并行的治理方式得到了验证。回望来路,展现出的是上下同心、全民参与的生动画面,也是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有为行动。未来,路途遥远,但只要紧握发展接力棒,定能在防治土地沙化的征程上续写美丽篇章。(牧琪尔)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