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持续发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高原辽阔,群峰巍峨。千里林海,万重碧波。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重镇,四川林地面积3.81亿亩,草原面积1.45亿亩。丰富的林草资源,为守护江河安澜构筑起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四川要在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上持续发力。从20世纪末首开天然林保护先河,到新时代率先建设“森林四库”,四川始终将“上游意识”化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的绿色实践,以“上游担当”书写巴山蜀水间的绿色诗行。
重塑山河筋骨
“天保工程实施前,对面是一座光秃秃的荒山。”顺着四川省长江造林局攀枝花分局党委书记彭建刚手指的方向望去,位于金沙江、雅砻江交汇处的三堆子样板林绿意盎然,剑麻洁白的花穗在绿浪中起伏。
作为全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发源地”,三堆子造林难度堪称世界级。全年8个月无雨、夏季地表温度高达70摄氏度、土层瘠薄如纸。“没有水就引水上山,没有土就肩挑背扛。”彭建刚回忆,当年职工们手上磨出层层老茧,用血泡换来的绿荫,创造了干热河谷造林的奇迹。
1998年,四川在全国率先启动天保工程。20余年,四川常年管护森林资源2.9亿亩,推动全省天然林面积增加1016.7万亩、蓄积增长0.7亿立方米,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作出重要贡献。
在阿坝州红原县瓦切镇,牧民泽让夺尔基的马蹄扬起的不再是沙粒,而是混着草籽与泥土的清新气息。“以前沙子撵着我们跑,现在我们跟着草儿长。”泽让夺尔基的话语里满是欣喜。昔日被沙子吞噬的草场,如今重披绿装,牛羊肥壮,生活也有了奔头。
经过治理,红原植被覆盖率已从不足10%提升至60%以上。
川西高山草甸 黄继舟摄
2023年,红原、若尔盖、松潘等四川黄河流域的5个县累计投入生态工程项目资金3.68亿元,完成人工种草25.4万亩、天然草原改良82.2万亩、退化湿地治理9.4万亩。据监测,四川黄河流域草原湿地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能力明显增强,四川黄河断面水质达到二级水质标准,黄河干流枯水期45%、丰水期29%的水量均源自四川。
近年来,四川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思维重构生态版图。2024年,四川完成营造林522.49万亩,治理沙化土地55.7万亩、石漠化土地18.1万亩,修复退化草原956.3万亩。
同时,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区整合与扩增。2000年,四川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实施。截至2011年,四川形成了包括森林、野生动植物、湿地等类型多样、遍布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网络体系。通过系统保护与科学治理,全省自然保护地实现了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跨越。
“以前砍树是为了生活,现在护林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如今,四川森林覆盖率升至41%,许多曾经的伐木工人也化身护林员,用脚步丈量着绿水青山,见证巴蜀大地的生态蝶变。
机制改革焕新
在成都东部新区,护林员老杨手持终端设备穿行林间。“以前机场跑道把林地切成3块,巡林要绕20多公里,现在网格化管理后,边角地带的火情也能第一时间发现。”老杨说,这片曾因基础设施割裂导致管护盲区的区域,如今通过“林长制+微网实格”的管理模式,将166个专属网格和10个微网格嵌入山头地块,防火任务实现全覆盖。
放眼全省,各地围绕林长履职等关键环节,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广元市创新林长离任交接制度,推动林长规范高效履职。广安市坚持跨区域合作,推动川渝毗邻地区林长制改革不断深化。达州市以林长制为引领,奋力打造“天府森林四库”建设先行市。攀枝花市仁和区探索护林员“半职业化”管理,提升源头治理效能。
在广元市昭化区射箭镇,林下中药材园区药香弥漫,昔日寂静的山岗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在距离不远的青川县乔庄镇,村民们成了股东,不仅有分红,还能在专业合作社务工挣工资。
目前,四川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围绕集体林权开展的抵押贷款、森林保险以及新型经营主体培育,累计颁发林权类不动产权属证书1500万本,确权率达90%,让1.7亿亩集体林焕发新生。
此外,四川创新投融机制,支持储备林项目40%投资用于发展配套产业及必要配套设施,助力地方林业产业发展、城乡环境改善、林区基础设施提升。雅安市雨城区突破性建立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设计+建设+运营+全额承担还本付息+额外追加投资”的“EPC+O”模式,成功引入相关企业投资1.8亿元。广安市邻水县依托储备林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建成安吉白茶7000亩、刺黑竹笋3500亩。
生态经济双赢
暮色中,卧龙耿达镇广场燃起篝火,游客们学着村民跳锅庄,手中的竹制风铃与欢声笑语交织成韵。谁曾想,这些用箭竹编织的旅游纪念品,正将深山里的生态价值化作指尖流淌的财富。
“以前我们主要靠务农为生,自从办起民宿后,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民宿老板王强笑着把刚编好的竹灯笼挂上屋檐,暖黄灯光映亮了墙上的生态公约“人人都是大自然的股东”。
在四川卧龙,2000平方公里的高山森林造就了大熊猫栖居的生态秘境。如今,大熊猫栖息地的生态红利持续产出。截至2023年底,全区民宿等旅游商饮业创收近7000万元,占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半壁江山,1622名村民吃上“生态饭”。
而在平均海拔3500米的川西高原,传统牧区正在上演绿色革命。阿坝县建立“龙头企业+联户牧场+农牧户”三级养殖体系,若尔盖县试点推广“放牧+补饲+圈养”三结合养殖模式,推动传统草牧业向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草牧业发展。
“传统方式养殖1头牦牛约需25亩草场,转型后需要不到10亩草场,出栏率也提高50%以上,有效减轻了草原放牧压力。”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专家的解读道破了生态智慧的密码。
郁郁葱葱的树林下同样孕育着新的生机。达州市依托森林资源,打造万源天麻、旧院黑鸡、宣汉木香、大竹林菌等特色林下产业矩阵。绵阳市构建“三种七养”林下种养体系,以林药、林菌、林茶与林禽畜种养相融,绘就立体经济画卷。广元市因地制宜推进林下药材产业发展,创新黄连与三木药材林、淫羊藿等循环套种、轮作模式,有效提高林地使用率。
2024年,四川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5800亿元。从篝火映照的笑靥到云端牧场的经幡,从草原智慧的迭代到林下经济的勃发,生态账本写满绿色传奇。(王意迦)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