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设立四周年交出亮眼成绩单

2025-10-17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93

今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已正式设立4年。

4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长至7群42只,猿声再次回荡雨林深处;30只海南坡鹿通过迁地保护与野化放归,重新漫步于霸王岭的绿意之中;国家公园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提升至2087.52亿元,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全长466公里的环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旅游公路全线贯通,如同为海南岛系上了一根银色的丝带,串联起雨林的生态之美与人民的幸福之感。

在这片中国最独特、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热带秘境里,时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与完整性日益提升,大自然在这里恢复了它本真的节奏。站在设立4周年的新起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以坚定的行动,守护着这片珍贵的生态瑰宝,写下新时期绿色发展浓墨重彩的一笔。

仙安石林 孟志军摄

新机制 焕发国家公园管理活力

建立中国特色国家公园体制,是一场关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伟大实践。自正式设立以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体制机制与规划体系上不断突破,为保护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体制机制是发展的“先手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升格为海南国家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委书记任组长、省长任常务副组长,国家林草局分管领导、省委副书记和分管副省长任副组长,形成了高位推动、多方协同的建设格局。2025年4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获批,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正式设立并组建,标志着管理机制迈向专业化、系统化。

政策协同是保护的合力。海南省与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提升行动方案》,并在执法协作、损害赔偿、案件认定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完善协同执法机制。省高院牵头承办第二届国家公园司法保护协作联盟会议,签订联盟成员法院环境资源审判技术专家库互认合作协议,为生态安全构筑了坚实的法治屏障。2022年5月至今,共召开执法联席会议、协调会30余次,推动保护工作落地见效。

法治建设是国家公园长治久安的根基。2025年9月12日,《国家公园法》通过审议,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条例(草案送审稿)》也将据此调整完善,为雨林保护提供更周密的法律支撑。

规划体系是发展的蓝图。2023年8月,国家林草局批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总体规划(2023—2030)》,为保护与管理提供了科学指引。在此基础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相继印发生态保护修复、自然教育、交通基础设施、生态旅游4个专项规划,并推动社区建设专项规划落地,形成了“总规引领、专项支撑”的规划体系。

专项规划的实施进一步细化了行动路径。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编制了生态保护修复、森林防火等6个专项工作方案,并出台《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区域绿色发展规划(2025—2030年)》,明确重点产业与区域,引导周边市县绿色转型。同时,环国家公园带旅游产品体系规划的编制,优化了旅游资源开发,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发展动能。

2022年5月以来,共安排国家公园项目资金18.41亿元,推动实施人工林退出、资源综合调查监测、科普宣教等一批项目,并对自然博物馆、保护站点、“天地空”一体化等项目进行立项批复。

大板根 卢刚摄

新举措 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雨林深处再听猿声,万物和谐各得其所。海南长臂猿的保护,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保护最生动的注脚。

4年来,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不断加强,研究中心建设稳步推进。《海南长臂猿种群保护与恢复行动计划》编制实施,33项研究课题有序开展,栖息地修复面积达5000多亩,种植超过30万株长臂猿喜食的乡土树种,搭建22处绳索廊道,帮助长臂猿跨越栖息地“孤岛”。如今,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增至7群42只,雨林中重新回荡起它们的啼声。

海南长臂猿 惠营摄

生命的力量,在修复中焕发新生。海南坡鹿的野化放归是生态保护的又一亮点。首批30头坡鹿迁至霸王岭,在专业团队的跟踪监测下逐步适应野外环境。与此同时,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编制《优先保护物种名录》,明确保护重点,并完成戈式金丝燕、中华穿山甲、圆鼻巨蜥等珍稀物种的专项调查,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作为我国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岛屿型热带雨林,这片生机盎然的“绿色心脏”也迸发出愈加旺盛的生命力。

驻足眺望的海南坡鹿 卢刚摄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完成国家公园资源综合调查与监测(一期)和资源本底综合调查与监测项目,初步实现土地、森林等资源调查监测全覆盖。研发人工林生态修复技术,完成人工林和低质低效林生态修复1050亩、椰心叶甲防治27.85万株次等。分别在7个分局建立了生态修复基地,完成国家公园首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公益性诉讼,彰显了法治在生态保护中的刚性约束。

基础设施建设是生态保护的坚实支撑。勘界定标工作全面完成,118个保护站点新建或改造,管护人员装备统一规范,标识标牌体系启动建设。森林防火能力显著提升,15个林火瞭望监测点新建完成,21路视频监控球机整合接入,构筑起“人防+技防”的防火网络。

智慧化监测是生态管护的未来方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国家林草局感知系统前置部署至省政务云,实现与海南智慧管理平台数据实时共享。同时,“天空地”一体化综合监测体系建设项目启动,构建“森林动态监测大样地+卫星样地+随机样地+公里网格样地”四位一体的热带雨林监测体系,为雨林保护安上了“天眼”。

新动能 园地融合推动绿富同兴

近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秉承生态、生活、生产“三生融合”理念,合理规划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功能分区,实施差别化管理方式,引导周边市县与国家公园共建共享共用国家公园生态资源,进一步挖掘、转化雨林生态价值,加快绿色发展转型。

交通网络是融合发展的血脉。环国家公园旅游公路于2024年底实现功能性通车,如同一条生态廊道,串联起雨林秘境与人间烟火。15个入口社区纳入生态旅游专项规划,五指山、毛阳入口社区建设分别完成20%和70%,琼中县、白沙县也在积极谋划推进,未来将成为游客体验雨林、社区共享发展的窗口。

生态价值,需要在创新中实现转化。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上进行了多项探索。连续5年开展GEP核算,总值提升至2087.52亿元,并推动核算成果转化应用,编制《生态产品目录清单》。35万元碳汇产品交易成功完成,标志着碳汇交易从理论探索迈入了实质性阶段。

昌化江风景如画 秦臻摄

国家公园品牌IP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定管理办法(试行)》印发实施,首批14个原生态产品获认定,使用标识的企业产品月销量提高20%—30%。各市县以“热带雨林+”赋能绿色发展,“五指山红茶”“琼中绿橙”等农业品牌通过国家级认证,白沙县、昌江县、五指山市相关区域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生态价值在品牌中熠熠生辉。

国家公园建设为社区民生改善提供了珍贵的契机。56个村庄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启动实施,231名社区生态管护员通过购买服务上岗,1350名当地居民被优先选聘为生态管护员,实现了“护林”与“富民”的双赢。非国有公益林直补试点稳步推进,227万亩非国有公益林完成权属调查,2025年将兑现生态保护补偿,切实增加居民收入。《海南省陆生野生动物致害补偿管理办法》的出台,更以制度化解了人与自然共处的潜在冲突。

在国家公园建设的火热氛围中,许多社区原住居民为保护热带雨林,加入到生态搬迁的行列中。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区生态搬迁已全部完成,白沙县已完成生态搬迁地的生态修复,保亭县已完成生态搬迁的房屋拆除,东方市已经完成生态搬迁的生产用地置换协议签订。

展望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守护之路依然漫长而坚定。随着《国家公园法》的施行与智慧监测体系的完善,这片绿色瑰宝将得到更为系统、科学的守护。可以期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仅会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全球典范,更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相得益彰的中国路径,让雨林的呼吸与人类的福祉同频共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永远充满生机与奥秘的绿色家园。(黄山)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赛场健步竞风采 同心聚力启新程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