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筑牢防火墙,江苏构建森林“智慧守护网”
在江苏的广袤森林分布区,无人机群正在巡航,智能摄像头自动识别烟雾,护林员通过智能手环实时上传巡护轨迹——这是一张看不见的“智慧防火网”,正悄然改变着传统森林防火的样貌。
2025年上半年,江苏省林业系统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省无重特大森林火灾、无林业安全生产及人员伤亡事故发生,24小时森林火灾扑灭率达到100%,森林火灾受害率严格控制在0.3‰以下。这背后,科技赋能功不可没。
智慧监测 “人防、物防、技防”保安全
从过去依靠人工巡逻,到现在构建起“空天地人”一体化监测网络,科技的力量让森林防火变得更加精准高效。
相比传统“人防”,森林防火智能云台让监测效率大大提升。在南京市雨花台区,10座功能强大的“超级监控”具有红外夜视和烟感探测功能,每个可覆盖半径3到5平方公里范围。这些安装在森林分布区12至15米高空的监控设备,24小时全天候上岗、360度无死角转动探查。
在江苏省溧阳市,一套“空天地”一体化林火监测预警体系正在高效运行——布设的52个高空监控云台,全天候监测着全市约90%的森林分布区;城运中心部署的18座无人机机巢,每日执行两次巡航,有效弥补了固定云台的盲区。
溧阳市消防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在发现疑似火情后,会自动推送信息至应急、资规、消防等部门及属地政府,实现多方联动、快速处置。
如今,在江苏各地的森林分布区,无人机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森林防火的主力军。
今年7月,“5G+无人机智慧森林防火系统”在苏州虞山街道正式落地。虞山苍翠的山林间,无人机嗡嗡盘旋,红外镜头正快速扫描着植被温度变化。
据介绍,这套系统通过5G超低时延网络实时回传4K高清画面至指挥中心,可精准定位火源,误差控制在10米以内,打造“实时预警—5G速传—精准处置”闭环。
智能装备 打造防火救援“尖兵利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今年,江苏省林业局采购了多批森林防火物资装备,从传统的防火工具到现代化的高科技装备,全面提升森林防火的硬件水平。
在初夏的防火演练中,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防火云台实时传输火场画面、单兵端精准定位,实现了“监测-报警-响应-处置”全链条数字化指挥。演练显示,从发现火情到扑灭明火,全过程仅需要15分钟!
当然,科技赋能森林防火,不仅仅是技术的堆砌,更是与制度的深度融合。唯有建立与科技水平相适应的运行机制,才能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以徐州市睢宁县为例,该县推行的“10分钟查报”机制,实现了AI识别火情1分钟内推送,护林员与无人机5分钟内协同核查,并根据火情规模分级启动应急响应。
“全省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中心严格落实24小时值班值守,在重要时间节点各地森林防火专业、半专业队及护林人员全部在岗。”省林业局相关部门介绍,下半年,江苏计划进一步强化部门协同,与气象部门深化长期合作机制,共同开展精细化森林火险、强对流天气气象预测预报。这种跨部门的深度合作,将为森林防火提供更加精准的气象服务支撑。
精准防控 从“泛化监督”到“精准治理”
面对全球气候总体变暖,异常天气频发的挑战,江苏林业系统正从过去的“泛化监督”向“精准治理”转变。
今年上半年,全省林业系统共排查各类隐患414个,对排查出的各类隐患实行分类施策、闭环管理。具备即时整改条件的已全部立行立改、动态清零;对需持续治理、短期难以根除的隐患,均已纳入长期整治计划。
展望未来,江苏森林防火监测预警体系正从“单点智能”向“全域智慧”转型。
为了让这张防护网更加牢固,省林业局表示,下一步,还需要建立长效运维机制,破解“重建轻管”困境,确保智能设备持续高效运行;完善火情上报渠道,确保火情信息畅通无阻;健全专业值守体系,打造“7×24小时分析,实时动态感知”的指挥中枢。
盘旋的无人机、凝视的高空云台、智能的手环、看不见的网络,已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智慧防火生态系统。随着秋冬防火季的到来,这张无形的智能防护网将持续守护好江苏的青山绿水。(记者 强慧娟)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