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守护者 守护每一种植物
秋日的植物园,总有细碎而温柔的生命节奏:银缕梅叶片渐染红晕,成熟的蒴果一裂,旋转的种子被“发射”至林下;秤锤树枝头挂满小巧果实,随风摇曳,宛若迷你秤砣;南方红豆杉的种子在林下缓缓膨大,深秋始露点点红色。这样的季节色彩,也是科研与保护工作静默开展的时刻——每一枚种子、每一段记录,都是守护生命的见证。
9月29日,“中国植物守护者计划”第二期线上科普活动在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南京中山植物园)举行,活动以“探秘生命的绿色卫士——对话濒危植物背后的守护者”为主题,围绕银缕梅、南方红豆杉和秤锤树这三种代表性珍稀濒危植物,讲述科研人员与植物园在物种保护中的实践与思考。
本次活动由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监测中心、江苏省林业局、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家林草局宣传中心全程指导, 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地)发展中心、中国绿色时报社、绿色中国杂志社予以支持,采用“一个理念、三条主线、三个案例”的传播框架,即坚持“每一种植物都应被看见、被理解、被守护”的保护理念,以时间主线呈现科研的代际传承,以空间主线展示从本地到区域乃至全国的保护布局,以影响力主线贯通物种识别、种群保护、生态修复和公众参与。
银缕梅近一个世纪的科学研究
银缕梅素有“万古第一梅”之美誉,为第三纪孑遗植物、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其先花后叶的物候特征、无花瓣的小伞状花序以及弹射式种子传播方式,在形态学与生态学上均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银缕梅秋季红叶
银缕梅的发现、命名、引种保育、原生境回归和保护开发利用,都与南京中山植物园有深厚的渊源。1935年,植物学家沈隽在江苏宜兴铜官山采到早期标本,因历史原因这份标本未来得及鉴定。1954年,植物学家单人骅重新整理此份标本并开展相关研究,认为此树种是金缕梅科中的一员,与日本金缕梅相似,但因缺乏花部形态,难以定论。1987年,为编纂《中国植物红皮书——稀有濒危植物》,邓懋彬等人在宜兴善卷洞发现数株,并开展物候观察与人工繁育试验。1991年首次见到其开花植株(无花瓣),这一特殊性引发进一步分类研究。1992年,邓懋彬等人以新属形式正式将其命名银缕梅;1996—1998年,形态学与分子系统学研究先后表明其与伊朗波斯银缕梅(Parrotia persica)关系密切,最终银缕梅学名确立为Parrotia subaequalis。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南京中山植物园系统开展银缕梅的育苗与迁地保护研究。通过科学化的栽培管理、快速繁育技术与同种杂交等遗传改良手段,现已成功繁育并推广银缕梅种苗逾80万株,显著提升了其种群数量与抗病能力,为区域恢复与景观应用提供了稳定苗源。
银缕梅的保护不仅依靠科研,还需社会广泛参与。南京中山植物园围绕“发现—守护—传承”的主线,形成科研引领、保育实践与公众科普相结合的保护模式。通过专题展览、重走科学家足迹、院士共植银缕梅、我与小树共成长等系列活动,逐步构建了科研—教育—社区—媒体协作的社会化保护机制,有效促进科研成果向公众传播并转化为社会行动。
南方红豆杉的种群繁衍
南方红豆杉是我国特有的常绿针叶乔木,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在我国华东地区多有分布,既是珍贵的药源植物,又兼具园林观赏与用材价值,因而在科研与保护应用上均受到高度关注。南方红豆杉树体中蕴含的天然活性成分紫杉醇,是一线临床的广谱抗癌药,这也使其成为世界瞩目的明星树种。
南方红豆杉
南京中山植物园自20世纪50年代起,从江西等地引入若干苗木,最初的11株人工栽培群体经长期管理与生态适宜性评估,已演化并扩展为邻近天然林中的近千株天然种群。这一过程并非偶然:通过适生区模型预测与长期野外踏查,研究团队发现,人工栽培的群体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良性互动,产生了明显的“种源地效应”——迁地保护建立的栽培群体逐步成为周边天然林地红豆杉自然更新的种源,为自然种群的恢复提供了生物基础与物质来源。
在此基础上,南京中山植物园科研团队开展了系统的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遗传与表型特征研究、紫杉醇含量检测及其生物合成机制的分子解析。种质鉴定采用表型观察结合DNA条形码技术,确保材料来源与归属的准确性;紫杉醇含量则通过规范的化学分析方法进行定量评价,为选育提供目标性状依据。基于这些研究,团队开展了优良品种选育与栽培模式探索:一方面培育出树形优美、适宜园林绿化的“曼丽”品系;另一方面筛选出假种皮呈黄色、且紫杉醇含量显著高于野生型的“金锡杉”,实现了观赏性与药用性兼顾的品系创新。
为推动科研成果向社会化应用转化,南京中山植物园还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建红豆杉种质资源库,参与制定盆栽生产与质量分级等地方标准,开发生长状态与药用成分的辅助监测技术,推动紫杉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由此,南方红豆杉在科研保护、种质保存、产业应用与生态恢复之间,形成了“引种—繁育—推广—生态回归”的闭环路径,为濒危树种的长期保护提供了经验,也为绿色产业发展与公共健康保障贡献了技术支撑。
南京乡土树种秤锤树的回归之路
在南京幕府山静谧的山谷中,曾有一种独特的乡土树种颇受植物学家们关注——秤锤树。其花似风铃、果实形如小秤砣,是中国特有的珍稀植物。1927年,植物学家秦仁昌在幕府山采集到果期标本;次年植物学家耿以礼又采得花期标本,随后植物学家胡先骕据此建立了秤锤树属,这是我国学者较早命名的中国特有植物属之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20世纪30年代,贺贤育等人在宝华山、老山等地亦有采集记录,但此后随着栖息地退化与人为扰动,野外分布逐渐萎缩,秤锤树一度面临消失的风险。
秤锤树果实
自20世纪50年代起,南京中山植物园开启秤锤树的引种与保存工作,建立了引种基地并进行早期繁育尝试。早期工作中发现,秤锤树种子发芽率低、天然更新困难,成为限制其恢复的主要瓶颈。为此,科研团队进行了长期的野外调查与生物学研究,系统掌握了其生境特征和生长习性,并在1990年重启对其野外种群的追踪,先后在老山、宝华山等地发现残存居群,为回归试验提供了重要依据。进入21世纪后,科研团队在种子发芽抑制物的识别与处理方面取得关键性突破,显著提高了秤锤树的种子萌发率;同时,扦插、组织培养等无性繁殖技术也实现了其稳定苗源的规模化生产。基于这些技术进展,南京中山植物园已在宝华山等地开展多批次野外回归试验,逐步形成“迁地保护—标准化繁育—野外回归—种群恢复”的闭环保护模式,初见成效。
中国是全球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更是许多穿越亿万年时光的植物“活化石”的最后避难所,银缕梅、南方红豆杉与秤锤树的保护实践,既是个别物种的拯救样本,也是植物迁地保护与原地恢复协同推进的生动注脚。南京中山植物园通过长期的系统研究、标准化繁育与野外回归试验,为珍稀濒危植物的恢复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与管理经验。
守护珍稀植物既是科学任务,也是社会责任。未来期待更多科研人员、机构与公众成为“植物守护者”,让每一种植物都被看见、被理解、被守护。(耿茂林 岳智慧)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