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共秋声 童心印自然——国家林草局幼儿园自然教育实践侧记
斑驳的葡萄架下,孩童仰头数着玛瑙般的果实;升旗台前,稚嫩的童声讲述种子破土的生命诗行;竹编簸箕里,金黄的玉米与带泥的番薯绘就大地丰饶的图腾……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幼儿园的秋天,是一场与自然对话的沉浸式课堂。园所将自然生态教育拆解为可感知的阳光温度、可触摸的泥土脉络,串联起“发现—劳作—思考—创造”的教育链条,让生态文明浸润童年底色。
花丛里的“小小探索家”
攀援生长的葡萄藤成为林草萌娃们的第一本自然图鉴。采摘活动中,孩子们指尖掠过藤蔓螺旋缠绕的纹路,教师轻唱自编童谣:“枝条弯弯画圈圈,太阳藏在藤尖尖。”当有幼儿发现叶片背面的茸毛,教师化身“自然翻译官”:“这是葡萄的防晒衣,也是晨露跳舞的小舞台。”一周后,这些具象认知在国旗下讲话《秋天的果实》中凝练升华。教师用“一粒种子的旅行”串联生命轮回,当大班幼儿举起捡拾的松果发问:“土地吃下果核会不会吐出森林?”这份童真思考,折射出生态教育从具象到抽象的自然过渡。
园所内,中班幼儿用木槌在棉布上拓印枫叶脉络,敲击声与欢笑声编织成独特的秋日乐章。“我把秋天装进了手帕!”稚嫩的童声里蕴含着物候变迁的初阶认知。而在幼儿园的“微型生态系统”观察角,孩子们用放大镜追踪蚂蚁搬运碎果的路径,记录本上歪斜的符号标注着“昆虫快递员的工作日志”。这样的日常浸润,为秋日实践活动埋下伏笔。
南宫五洲植物乐园内,小班亲子家庭开启多维度生态探索。鹦鹉园观鸟长廊上,孩子们驻足惊叹牡丹鹦鹉翅羽的金属光泽,讲解员解读“羽毛的蓝绿色是鸟儿与天空的秘密暗号”。自然艺术博物馆里,森林风声与湿地蛙鸣组成的立体音画,让幼儿第一次理解“生态系统的呼吸节奏”。这些特定场景的认知输入,在回园后的晨谈中发酵成具体追问:“蜘蛛网为什么不是正方形?”
中大班在京郊101农场的农耕实践中解码大地智慧。挖番薯时,孩子们用小铲掀开泥土,观察薯块与根须的紧密关联;传统农事体验区里,手摇脱粒机嗡嗡作响,稚嫩手掌推转木轮,金黄玉米粒欢跳入筐;石磨悠悠转动间,孩子们触摸千年农具的温度,将颗粒饱满的玉米转化成细碎秋香。当这些亲手脱粒研磨的成果被送入厨房,与采摘的蔬菜共同洗净烹制后,孩子们对午餐的期待与珍惜之情,已让劳动教育升华为对自然馈赠的敬畏。
树叶标本里的自然对话
秋日课程在时空中延展出深远回响。幼儿园化身为自然美学实验室,孩子们用双手解锁秋日艺术密码。非遗扎染区飘动着浸染柿子汁的棉布,传统工艺与果蔬颜料在稚嫩指间焕发新趣;大班幼儿执笔临摹秋实入画,中班细致裁出指尖柿光,用传统纹样复刻秋的形与色;小班萌娃在叶语拓秋中挥动木槌,以植物拓印倾听落叶密语。长廊间串起的果蔬风铃轻摇秋光,长卷上的绘画铺展着生命叙事。秋趣工坊里石磨旋转出丰收滋味,特制的秋日果茶升腾着润养馨香。这场秋天的深度探索,将传统节气文化密码藏进情境式体验。当传统农艺智慧遇见现代自然教育理念,二十四节气不再停留在日历上,而是化作孩子们掌纹里的秋意诗行。
暮色浸染葡萄架时,晚风裹挟着晒秋场的谷香拂过孩子们的发梢。国家林草局幼儿园用整个秋天印证:真正的自然教育不在于认知灌输,而在于让幼小心灵在触摸藤蔓时理解向上生长,在凝视泥鳅时顿悟共生关系,在敲打拓染时聆听物种私语。正如园长在活动总结中所言:“当孩子学会用葡萄叶丈量秋天,用泥土温度感知生命时,未来的绿水青山已在他们眼中熠熠生辉。”(赵燕斌 王颖 黄欣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安徽铜陵让古树保护变得可见可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