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海上森林“碳”未来
“别的地方是‘公园建在城市里’,这里是‘城市长在公园里’。”在广东深圳生活了20年的市民李丹感慨。
“此前,深圳人排除万难,在这里保留了一片清新绿洲。”从事红树林生态保护工作23年的杨琼说。
这里是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一处见证着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绿洲。
谁说高楼大厦和茂密森林不能组“CP”?
在深圳湾畔,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与绿意盎然的红树林交相辉映,构成一幅令人惊叹的城市生态画卷。
“每天清晨,在这里听着清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此起彼伏的鸟鸣声与不远处的车水马龙声交织在一起,有一种奇妙的放松感。”正在进行鸟类监测的黄琪沣放下望远镜,笑着说。
说起红树林,大家都不陌生。作为独特的滨海生态系统,红树林不仅能够防风消浪、固岸护堤,还是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为鱼、虾、蟹、贝类提供产卵与觅食空间。而深圳的红树林更为特殊。
“作为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中转站,每年数万只往返于东亚至澳大利西亚的候鸟在此停歇,黑脸琵鹭、黑尾塍鹬等‘国际明星’拖家带口来‘打卡’。”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杨琼介绍说。
“带孩子从写字楼到红树林只需 5分钟车程,这种‘生态触手可及’的幸福感,是在别的地方很难感受到的。”李丹说。
深圳的红树林大隐隐于市。正如杨琼所说:“它是全国唯一‘长’在城市腹地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其背后便是超大城市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实写照。
然而,回溯30年前,深圳的红树林保护之路充满坎坷。在城市建设快速推进的浪潮中,填海造地、污水直排、河道硬化等问题接踵而至,红树林面积不断缩减,一度被挤压成“城市补丁”。
1992年,深圳红树林保护面临重要关卡。当时,滨海大道规划建设提上日程,原计划从红树林保护区穿过,甚至要用保护区内400多亩地建设污水处理厂。
“那时候压力很大,保护区的专家们跑遍了十几个部门,拿着监测数据和国际案例据理力争。”杨琼翻开泛黄的工作日志告诉记者。庆幸的是,在多方不懈努力与奔走下,最终滨海大道的建设北移了200米,红树林得以完整保存。
“城市建设为生态让道,在那个大干快上的年代,此举意义重大。”杨琼坦言。从此开始,保护区和整个深圳湾片区生态环境进入“恢复提升”阶段:2000年前后,海滨生态公园红树林种植陆续完成;2006年,保护区红线内下沙和沙嘴的1200亩鱼塘移交工作顺利完成;2022年,保护区创新安装智能水闸管理系统,实现鱼塘水位智能调控和生物交换更精准便捷。
“智能水闸就像给红树林装上了‘智慧大脑’,现在我们能根据潮汐变化和鸟类需求,精准调控水位。”黄琪沣展示着手机上的实时监测数据说。
在红树林保护过程中,深圳人始终秉持敢为人先的精神,不断探索创新。
不砸钱也能办大事。别的地方修建湿地:围堰吹填,烧钱!深圳不走寻常路:拆掉河道“水泥铠甲”,铺腐殖土、种植物链,让红树、半红树、岸基植物“三代同堂”。
量身定制“湖景房”。为了让候鸟“住得爽”,保护区将鱼塘改造成“深浅水﹢光滩”的鸟界五星级酒店。夏天淹水防杂草,冬天露滩当餐厅,芦苇丛里还能“私鸟定制”。结果,5年新增28种鸟邻居,1.3万只“回头客”用翅膀投票!
开启AI“鸟脸识别”。2020年起,保护区便构建了“空天地”一体化平台,借助23个4K高清摄像头和31台红外相机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不仅能快速完成“鸟口普查”,还能给每只鸟安排“专属跟拍”。每当飞鸟掠过枝头,监测屏上就会迅速显现出其种类名称和数量,在减少对鸟类干扰的前提下,精准开展“鸟脸识别”。
生态转化为“绿色支票”。2023年9月26日,全国首单红树林保护碳汇在深圳成功交易。“17家企业参与,92轮竞价,300人的现场座无虚席,总价不到200万元的拍卖比几亿元的土地拍卖还热闹。”深圳市自然资源资产研究所所长张晖说。
这片会呼吸的海岸线,正用市场化妙笔描绘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深圳方案——既留住了万鸟齐飞的生态盛景,又探索出社会资本参与环保的新路径,让每棵树都成为大自然的“碳账户”。
在树木繁茂、虫鸣鸟啼的保护区里,杨琼对这里的鸟类如数家珍:“截至2024年,我们共记录鸟类272种,其中60种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如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卷羽鹈鹕等,其中全球濒危珍稀鸟类黑脸琵鹭数量约占全球总量的4.5%,2024年全球同步调查记录有6988只黑脸琵鹭,深圳湾为375只。”
当别的地方还在思考如何做到发展与生态兼顾时,深圳早已先行一步,把选择题变成加分题。深圳红树林保护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深圳人筚路蓝缕保护城市生态的缩影,是一部未完待续的、值得更多期待的绿色史诗。(记者 肖颖 焦思颖)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