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施甸县推深做实林长制呈现多重变化
近年来,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大力弘扬杨善洲精神,推深做实林长制,在管绿、护绿、增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有效推动林长制向“林长治”转变。
上下联动 齐抓共管
施甸县坚持高位推动林长制,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并持续健全县、乡、村三级林长体系,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林长制工作格局。
目前,全县共设置林长293名,调整优化林长责任区40个,规范村(社区)专管员设置138个,确保责任到岗到人、到山林到地块。县委、县政府一把手带头巡林,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推动县、乡、村三级林长开展巡林超万次。
林长制的稳步推进离不开制度保障。施甸县及时研究制定每年度林长制工作要点、县级林长年度推动重点工作任务清单,严格林长巡林、问题交办、整改落实闭环管理。同时,推动健全“林长+森林警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联合办案、联席会议制度,将县级林长挂联单位纳入督察对象。
林有人护 责有人担
为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施甸县不断提升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水平。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每年度防火期均平稳度过,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
施甸县将森林防火任务层层分解到乡镇、村组和护林员,通过抓好安排部署、抓深宣传教育、抓密巡山护林、抓严隐患治理、抓实应急准备等“五抓”措施,管住人、管住火、管住山。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组织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书)、承诺书21.38万份,发放《森林防火户主责任通知书》36.5万份。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的方针,施甸县扎实开展林草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林草区一线,对重点区域、重点树种进行常态化监测。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完成善洲林场华山松木蠹象综合防治4万亩、薇甘菊防治0.16万亩、松小蠹和澳洲坚果病虫害防治1.455万亩,松材线虫普查39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9.6万亩、草原有害生物普查11.31万亩,新建监测点68个。
此外,施甸县还把行政执法作为护林的一项重要措施,严厉打击乱砍滥伐、违法占用林草地、危害濒危珍贵野生动植物等行为。
增加绿量 优化绿质
发挥林长制指挥棒作用,施甸县大力推进国土绿化,科学规划造林绿化布局,重点在荒山荒坡、交通干线两侧、河流两岸等区域实施造林工程。完成第二轮退耕还林还草落地上图数据复核、退化林本底调查,以及保山市滇西南岩溶区森林保育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项目规划。积极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深入推进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
同时,着力开展生态修复。通过削坡、覆土、植被恢复等措施,对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进行全面治理。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对低质低效林进行改造。科学编制施甸县“十五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完成基本草原划定后续工作。
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完成异地植被恢复造林0.29万亩,累计义务植树174.57万株,申报认定省级森林乡村13个。
一林多用 助农增收
施甸县坚持做大做强林业产业。2025年上半年,全县林草产业实现总产值38123万元,同比增长19.55%。
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培训等方式,施甸县引导农民种植澳洲坚果等特色经济林,并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推动林下经济发展。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共种植林下中药材0.7万亩,养殖林下家禽10万羽、家畜1万头。
依托丰富的生态资源,施甸县加快培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善洲林场已成功创建4A级景区,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共接待游客量16万人次。
协同发力 点绿成金
施甸县推动林长制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其他重点工作有机结合,为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自林长制实施以来,全县林权流转面积3.8万亩,林权抵押贷款面积7.3万亩,贷款金额1.1亿元。
结合林草资源禀赋,施甸县以产业转型激活绿色动能。以延伸生态产品链条为抓手,以特色经济林产品为基础,深入探索林养山、山养树、树养水、水养人、人养自然的林草产业发展模式,深化和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付湘平)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重庆潼南:智慧养护 古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