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以深化集体林权改革“唤醒”林业资源
金秋九月,佛山市高明区大布村的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里,饱满翠绿的坚果挂满枝头,农户们正忙着采摘。采摘后的坚果在山下分拣、烘干,下一步就要拉入加工厂进行深加工,最终才能成为人们熟知的“夏威夷果”。
除了为当地的山村带来经济收入,这片近万亩的坚果林更代表着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地方上的一个有益探索。近年来,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核心导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林业产业走向转型升级。
南都N视频记者梳理全省已有的案例发现,“沉睡”的林业资源渐渐成为“活资本”,也利好广东从林业大省“进化”为林业强省。有专家认为,当前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看作是对“林改四问”(即“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进行的一次系统性、集成式的“广东作答”。
现状
林地经营权实现多种方式流转
多地市以林业带动地方经济“开源”
广东作为林业大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约占全国十分之一。但集体林地经营碎片化、分散化一直都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改革的关键在于“活”字。2024年8月,《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公布,《实施方案》要求,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放活经营权,鼓励流转,推动林地资源向新型经营主体集中。
南都N视频记者在佛山市高明区走访时了解到,作为佛山市的林业大区,高明区的林业产业曾存在诸如桉树占比过高、树种单一等问题。
《实施方案》提到,林地经营权可以依法通过出租、转让、入股、合作及其他方式再流转。对此,高明区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等合作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林业经营,大布村等地流转林地约1.2万亩用于发展澳洲坚果产业。
其中,佛山市裕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集体林地建立5700亩种植基地,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250万元,提供稳定就业岗位超60个。公司总经理梁庆权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他们每年都会聘请周边的村民来基地这边除草、剪枝、施肥、采摘,“每个月能给他们带来4000-5000元的收入”。
正在采摘澳洲坚果的当地村民。
采摘下来的澳洲坚果,随后就被送到山脚下的作坊进行分拣、烘干,再运往省外进行深加工。“这样一来一去就会增加不少运输成本。”梁庆权透露,接下来他们将在当地开办加工厂,将产业链上更多的环节留在当地,也为村民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澳洲坚果在山下的作坊内分拣。
南都N视频记者注意到,除了佛山以外,省内已有多个地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探索通过林地经营权的流转带动当地林业经济的发展。
在茂名市,国有荷塘林场探索“油茶+N”复合套种模式,在油茶林下套种经济作物,实现“以短养长”,亩均利润超千元;河源市连平县通过县属国企收储集体林地,发展油茶产业,探索“四合一”发展模式;广州市从化区通过引入“天人山水”等大型项目,流转林地发展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带动周边6个村经济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
突破
林业产权活化助力解决融资难题
逐步打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道路
“林改四问”中提到的一大关键问题,即“钱从哪里来”。有业内人士认为,林业生产的周期较长、投资大,但缺乏合格抵押物一直是影响林业经营主体融资的一大难题。
今年3月,韶关市翁源县发放全省首批林业经营收益权证,5家林下种植企业凭此获银行授信1100万元;9月,肇庆封开县发放全省首张林下经济收益权证,为企业融资打开新通道。这些权证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碳汇等非木质经营收益权予以确认,使其成为可质押的法定权益凭证。
由此来看,产权不仅仅是对归属的明确,更是可以用作解决广东林业融资难题的工具。
“当前广东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可以看作是对‘林改四问’进行的一次系统性、集成式的‘广东作答’。”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院长何茜认为,与以往的林改相比,本次《实施方案》最大的突破点在于将改革重心从“明晰产权”深化到“活化产权”,让林业资源真正变成了可以抵押、融资、流通的“活资本”。她表示,目前广东林改已从基础的分山确权,迈入以产权深化和金融赋能激活森林资源资产的新阶段。
广东省林业学会林业经济与碳汇专委会秘书长段伟表示,通过法律凭证将未来不稳定的现金流(预期收益)确认为明晰、可转让的产权,使其从“权利”变为可定价、抵押的标准化资产,降低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此外,将抵押物范围从传统的林木所有权,拓展至林下经济、碳汇等未来收益权,也成为了改革当中的一大突破。
除了收益权质押外,《实施方案》还明确提出,广东要探索林权资产折资量化的林票运行机制,增强森林资源资产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同时通过探索实施林业碳普惠机制和林业碳票制度、健全森林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探索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制度等方式,继续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由此可见,林权类不动产登记的推进、“林票”等资产量化机制的引入,广东省正逐步构建起林业资源资产化、资本化的完整路径,打通社会资本“进山入林”的道路。
不过,段伟认为,“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预期收益权进行确权颁证和抵押融资的模式得到显著缓解,但并不能完全解决。
“该模式的有效性高度依赖未来收益的稳定性和评估准确性。”他进一步解释,如果遭遇市场波动、自然灾害或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收益权证的价值将大打折扣,金融机构的放贷风险依然存在。
“广东深化林改最应聚焦的关键领域是打通‘价值评估-市场交易-金融支持-利益分配’的全链条,其成败关键在于建立全省统一的林业资产数字化登记与交易平台,并配套标准化的核算方法、清晰的风险管理和公平的权益保障机制。”段伟说。
挑战
林业产业从规模扩张到新质生产力跃进
需以“数字孪生”平台突破核心技术瓶颈
事实上,集体林权改革不仅是将林业资源进行活化,更是为了创造更多的条件推动产业能级的提升。
广东省明确,要纵深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争取2025年底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目前,全省正全力打造油茶、竹、森林药材、花卉苗木、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香料香精、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八大林业产业集群。
南都N视频记者观察到,从茂名电白区的沉香全产业链,到清远英德市的百亿级麻竹笋产业,再到广州、韶关等地的森林康养基地,广东省林业产业正从传统的木材生产向多元化的生态产品供给转变,产业链不断延伸,附加值持续提升。
茂名电白区的沉香加工产业。
在何茜看来,自《实施方案》印发一年以来,全省基本形成了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实现绿富双赢,打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广东样板。不过,广东林业产业还需要从规模扩张向新质生产力跃迁。
她认为,当下最需要突破的是建立“森林资源精准测算→产品深加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林业全产业链。
“当前,林业资源的真实价值难以被精确量化。”何茜举例介绍,在碳汇领域,缺乏低成本、高精度的碳储量动态监测与核证技术,导致碳汇资产难以成为被金融机构广泛接受的标准化抵押品或交易产品,限制了“绿色金融”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在智慧林业领域,核心瓶颈在于如何将遥感、物联网等“空天地”数据,转化为指导施肥、采收、病虫害防治的可执行决策模型,而非简单的数据展示。在精深加工领域,由于对缺乏智能化检测和加工装备,对木材及林副产物的复杂化学组分利用效率极低,制约了林产品价值链向高端延伸。
她表示,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融合遥感、AI与生物技术,构建覆盖全省主要树种的林业资源“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对林木生长、碳汇能力、材质性状的实时感知与预测。这将为精准培育高价值木材、开发个性化林产品、发行可信碳汇资产提供科学底座,最终驱动产业从依赖资源消耗转向依靠数据和创新驱动。(记者 陈卓睿)
原标题:经营权流转、产权活化,这一改革正逐渐“唤醒”广东林业资源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