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新疆七十年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拥有166万余平方公里广袤而神奇土地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1955年成立自治区以来,历经岁月洗礼,用70年时光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绿色史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林草局逐绿奋进,以更加积极的担当作为,筑牢祖国北疆的绿色长城、生态屏障,久久为功,使天山南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的生态困局到“绿进沙退”的生态逆转。
从单一防沙治沙到大规模国土绿化、林果富民、自然保护地体系构建的多元发展,新疆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贡献林草力量。
世界级成就
防沙治沙实现历史性转变
新疆曾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塔克拉玛干沙漠,这片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像一道难以逾越的生态难题横亘在新疆发展之路上,严重影响着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北工程六期规划”成果和2021年中国林草生态综合监测评价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新疆森林覆盖率从建设之初的1.03%提高到5.52%,林草覆盖率达到28.83%,沙化土地治理面积达到4.25万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号召下,自治区林草局扛起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政治责任,以“挑重担、建标杆、做示范”的魄力,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综合采用工程固沙、生物治沙、光伏治沙等科学治沙技术,打出了一套具有新疆特色的阻击战“组合拳” :从精准施策的《支持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的九条措施》,到“南锁、东扩、北增、西护、中阻”的系统布局;从12个重点项目25个子项目的稳步推进,到政策、资金、科技向防沙治沙的全面聚焦,一套科学治沙的“新疆方案”逐渐成形。2024年11月,成功实现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锁边合龙,创下了世界最长沙漠锁边工程纪录,为世界防沙治沙提供了宝贵经验。
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近年来,自治区林草局聚力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科学实施国土绿化项目,为美丽新疆建设注入强劲绿色动能。
面对年均不足150毫米降水的严酷环境,新疆以创新驱动国土绿化,走出“精准滴灌、适生固沙、智慧管护”三位一体之路。在克拉玛依,智能云控系统实现每株梭梭根系精准吸水,造林耗水量降低40%,20万亩樟子松林有效锁住风沙;麦盖提县沙漠筛选74种耐旱植物构建立体屏障;阿尔泰山积雪融水通过地下暗渠滋养吉木乃县20万亩草场,助力蒙新河狸种群稳定增长。这一系列举措以水定绿、因地制宜,综合人工造林与自然恢复,为干旱区生态修复树立标杆。
全民参与是绿化事业的核心动力。2024年以来,在“划地到村、包地到户、确权到人”的政策带动下,于田县有1929户群众主动申请治沙,面积达18.5万亩;乌鲁木齐市深入推进“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上线4个捐资尽责项目,截至今年5月,已募捐资金27.95万元;巴音布鲁克草原实施“减畜增绿”计划,2.1万牧民转型生态管护员,天鹅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草场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画卷。这场城乡绿色接力,覆盖全区,结合村庄绿化美化,提升人居环境。
生态修复延绵千年文脉。2021年以来,新疆在塔里木河上游采取抚育间伐、疏林补植、引水漫灌等措施,抚育更新胡杨林39万亩以上;天山北麓修复36条野生动物廊道,雪豹活动范围东延150公里,首次记录幼崽嬉戏画面;乌鲁木齐“树上山”工程将荒丘变绿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PM2.5降至29微克/立方米。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侧梭梭林绵延成海,书写“以科学为犁、以山河为卷、以人民为笔”的绿化史诗。
自然保护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新疆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众多珍稀的野生动植物和独特的生态系统。
近年来,自治区林草局将自然保护地建设作为践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核心载体,让昆仑雪山、塔河胡杨成为永恒生态地标。聚力加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卡拉麦里、昆仑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压茬推进天山、阿尔泰山、塔里木国家公园创建前期工作。
目前,卡拉麦里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已达到设立标准,昆仑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创建即将进入设立阶段,有望实现新疆国家公园“零的突破”,终结新疆无国家公园历史。
同时,新疆加强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和保护能力提升,积极运用红外监测、DNA溯源等技术开展生态成效评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效能提升30%,为野生动植物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家园。
新疆“大果盘”成色越来越足
林果产业是新疆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子”。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特色林果业专题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高位推动特色林果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天山南北蓬勃发展。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银行”,新疆林果产业实现三级跃升。一是规模化崛起:200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孕育库尔勒香梨、若羌红枣等地理标志产品,红枣、葡萄、杏、巴旦木种植规模及产量均居全国第一,是全国香梨、新梅的特色产区,核桃、苹果、枸杞等种植规模及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成为农民增收“黄金产业”。二是全链化升级:构建“标准化种植+精深加工+品牌营销”体系,推动红枣、葡萄酒等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重点打造葡萄酒“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模式,建立全产业链标准体系。三是全球化布局:依托“一带一路”枢纽优势,新疆林果产品远销40余国,使“新疆甜”成为国际新名片。
绿色、融合、升级,三大关键词展现了新疆林果产业发展的新变化。新疆聚力统筹防沙治沙与林果业发展,谋划编制新疆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五五”规划。抓好绿色畜牧产品和优质果蔬产业集群林果产业链建设,持续提升绿色、有机优质果品生产能力。加快林果品种调优、低产低效果园改造,推广简约化栽培,推进杏、红枣等树种示范园建设。支持林果企业优化加工工艺及设备,提高加工能力。持续用好援疆机制,办实办好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加大链主企业和骨干企业培育力度,提升果品加工能力。扎实推动葡萄酒产业做强做优,建立完善葡萄酒产业种植、加工、销售标准体系,强化葡萄酒品牌宣传推介,支持葡萄酒产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葡萄酒全产业链提质升级。让生态效益持续转化为民生福祉。
压实责任建机制
筑牢林草安全底线
护绿,就是要加强林草资源保护,做好防灭火工作,深入开展重大隐患排查整治,守护好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
近年来,新疆立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系统思维,在林业和草原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筑牢安全底线的关键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自治区强化顶层设计和规划引领,将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谋划,科学编制相关规划,明确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质量底线。修订完善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林草资源保护管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同时,全面建立覆盖区、地、县、乡、村的五级林长制体系,明确各级林长保护发展林草资源的主体责任,实现“山有人管、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聚焦森林草原灾害防控,新疆着力构建起了林草防灾减灾机制。全力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大力加强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扎实推进防火工作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水平。依托林长制,建立健全森林草原防火网格化管理体系;构建“卫星遥感+无人机检查+高空瞭望+视频监控+地面巡护”五位一体的“天空地”一体化森林草原防火警监测感知系统,实现重点林区草原全方位无死角监测火灾隐患,森林草原火灾发生率、受害率持续下降,处于历史最低位。
在提升应急处突能力方面,新疆持续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物资储备、专业队伍建设和实战应急演练,提升应对极端天气、地质灾害等引发的林草生态安全事件的能力,使森林草原受害率持续保持在低位。新疆还持续严厉查处非法占用林地草地、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开垦草原、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形成强大震慑。依法治林治草深入人心,资源破坏案件数量下降,资源保护意识普遍增强。
绿色征途永无止境。从1955年到2025年,70载风雨兼程,自治区林草局在生态建设的道路上初心如磐、砥砺前行。自治区林草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张志刚表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上,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守护好新疆的绿水青山,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美丽新疆进程中展现新担当新作为。让绿色成为新疆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贡献西北屏障的磅礴力量。(尹素萍)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全国林草产业年产值突破10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