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赋能,助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如何看待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笔者近日就此采访了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研究员赵荣,请她谈谈对《通知》的认识。
赵荣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目前,我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取得了突出成绩,但生态产品的“四难”问题,即“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难”,长期阻碍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高质量转化。
她认为,《通知》高度重视金融在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建立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列为金融支持林业高质量发展的五大方面之一,精准聚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四难”问题,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解决方案。这将为林业生态价值转化注入强劲的金融力量。
技术赋能破解“度量难”
构建可信价值评估体系
赵荣说,生态产品的价值量化评估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前提,其复杂性导致评估标准与方法难以统一,金融机构难以建立可信的定价模型。
《通知》明确提出技术赋能路径,“鼓励金融机构通过卫星遥感、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获取规模化的可信动态数据,建立森林资源的全生长周期识别模型,为生态产品价值评估提供可信任、可追溯的数据源”。
赵荣说,这为开展业务提供了标准化、可验证的价值评估基础,有助于解决“无标可依”的评估困境。
工具创新破解“抵押难”
激活生态资源资产属性
在赵荣看来,抵押难的核心,在于生态资源的资产属性未被充分激活。
她说,《通知》从四个维度创新抵押模式。首先,是确权登记增信,“积极应用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做好相关动产和权利担保质押登记和公示”,强化抵押物权属清晰性与法律有效性。其次,是评估方法优化,“鼓励金融机构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抵押价值评估方法,合理确定贷款额度、期限、还款方式等”,匹配生态产品的长周期特征。再次是金融科技提效,“各金融机构要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运用数字化技术优化信贷流程、信用评价和风险防控模型,提高生态产品价值融资的可得性、便利性和安全性”。
最后是保险机制兜底,“鼓励各地不断优化森林保险实施方案,持续开展森林保险产品创新工作,探索构建森林保险产品体系,鼓励创新‘森林保险+’模式”,通过保险的风险分散功能降低金融机构坏账风险,增强抵押物处置的流动性。
赵荣认为,《通知》通过“确权—评估—提效—风控”全链条工具创新,将巨大的生态“沉睡资产”,激活为可质押、可流转的“流动资本”。
平台支撑破解“交易难”
畅通生态产品流通渠道
赵荣认为,生态产品交易不畅的本质,是市场机制缺失。一方面,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另一方面,线下交易效率低、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化市场。
《通知》提出,“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生态产品线上交易系统,发布生态产品购销信息,提供线上融资对接服务”,推动生态产品从“分散找钱”向“平台引水”转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交易效率。
政策协同破解“变现难”
强化跨周期金融支持
赵荣说,生态产品收益周期长,与资本逐利性的矛盾需通过政策工具协同化解。她注意到,《通知》从三方面构建长效支持机制。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创新融资模式,“促进‘国家储备林+碳汇’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明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工作的着力点。
二是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引导,“用好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林业领域信贷支持力度”。
三是多元化融资渠道拓展,“拓宽涉林企业直接融资渠道,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债融资,支持金融机构发行小微、‘三农’、绿色等金融债券”。通过“聚焦重点领域+政策工具引导+多元融资跟进”的组合拳,实现短期政策激励与长期产业可持续的有机统一。
赵荣指出,随着生态要素、绿色金融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我国有望构建起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金融支撑体系,推动“四难”问题逐步破解,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持久动力。(铁铮)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青海五大举措全力推进“三北”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