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古树名木保护:多彩贵州诠释多重保护密码

2025-09-29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25

隐居盘州深山的妥乐古银杏群,白云区工业园区饱含乡愁记忆的皂荚树,织金县以古树命名的白果村,在贵州省采访的这几天,感受最深的是贵州省因地制宜对古树名木的全方位保护。在多重呵护下,贵州省13.75万株古树名木正焕发着勃勃生机。这些“绿色活化石”不仅是自然与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文化符号与生态引擎。

千年银杏

成就乡村振兴“妥乐模式”

山连着山。

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行到尽头,盘州市石桥镇妥乐古银杏村就坐落在群山深处。妥乐村被誉为“世界古银杏之乡”,有262棵古银杏树,28棵树龄在90—100年的树,还有101棵后备资源树木。整个妥乐村如同托在树根上的村庄,如此集中且与村寨融为一体的古银杏群落,在世界上也十分罕见。

千年银杏成就乡村振兴“妥乐模式”。肖本祥摄

村子的古驿道沿线,错落有致的寨子依山而建,高高大大的银杏树随屋而生,枝头挂满了累累果实。

“这棵树王结的果子,最高时价格可达每粒5—6元。”盘州市自然资源局(林业局)副局长司波指着路旁的一棵银杏树说。

这棵“树王”树龄已逾千年,是妥乐村古银杏群里树龄最长的。其树干黑粗,底部有些空心,上面有些大的枝干已经干枯,但经过复壮后,仍有相当多的枝条生机旺盛。因其树龄最长,结的果子质优价高,一向都是供不应求。

“银杏树是名副其实的摇钱树。”妥乐村党支部书记黄庆林说。

他算了一笔账:妥乐村古银杏群共有262株古树,这些树都分到了村民各家,每年单卖银杏果村民就能获得一笔收入;同样依托这262棵古银杏,成立了石桥古银杏景区公司,村民们以树入股,发展兴村旅游,每年分红又是一笔收入;古银杏群落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村里有80多户村民开民宿、农家乐,自主创业,这还是一笔收入……

依托古银杏带来的产业链延伸与业态升级,妥乐村形成了“生态保护—旅游引流—产品增值—反哺保护”的闭环模式,户均年增收超5万元。这一笔笔的收入离不开这262棵古银杏,所以保护好这些古树成为全村人的共识。

掩映在银杏林中的妥乐。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贵州省很重视妥乐古银杏群的保护,2023年启动了妥乐银杏古树病虫害防治及复壮试验项目,专门筹措资金支持妥乐古银杏保护,根据每棵树不同的状况,科学制定‘一树一策’方案,采取了病虫害防治、树体加固、生境保护等系统性、科学化的保护措施。”贵州省林业局造林处工作人员杨文兴介绍。

项目实施以来,通过采取病虫害防治、施肥、浇水、根灌、树体处理等复壮措施,多数复壮的银杏古树的果实变大了。“复壮后的古银杏树颜色变得更深,叶片更加茂盛,结的果子明显比以前更大。整体树势得到明显改善。”司波说。依托古银杏群,妥乐村将古树保护与乡村旅游、农民增收完美结合,探索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妥乐模式”。

无独有偶。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岱瓮村以千年杨梅树为核心,新植杨梅林3000亩,依托电商平台推广杨梅酒,年销售额达150万元,带动300余户村民人均年收入增加5000元。天柱县中寨村村民利用古青冈树落果,每季可实现户均增收8000余元,生活条件较开发前实现显著提升。

近年来,贵州一直在探索古树名木的价值转换。发展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加工、文创产品等产业,实现了“保护—利用—保护”的良性循环。

皂荚古树

联结工业文明与乡愁记忆

贵阳市白云区联东U谷厂区。

两旁的园区房屋排列整齐,一棵皂荚古树以其不完美却又优雅的姿态呈现在眼前。说它不完美,是因为这株150年的皂荚树是倾斜的,全靠一截灰色的砖墙来支撑,其最大的一根枝条已经死亡并被锯掉,留下一个碗口大的截面。说它优雅,是尽管它的形态不完美,但其姿态依旧舒展大方,枝条努力向上,在树顶长出新的婆娑枝叶。

白云区皂荚古树现状。唐秀萍摄

为了这棵树,保护人员在规划设计与保护上都颇费心思:皂荚树支撑的砖墙与树的颜色一致,砖墙的背面是对古树的简介。根据树的长势,砖墙向上延伸了一段,巧妙支撑起两个枝条。树根被绿篱环绕,外围就是绿草茵茵的山坡,皂荚树向上向外空间足够,因此显得卓尔不群,气度优雅。

“对这株皂荚树的成功保护,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一次完美结合,同时又留住了乡愁,让人们多了一个休憩的空间。”贵州省林业局造林处处长刘正钤说。

白云区皂荚古树原貌。贵州省林业局供图

据悉,皂荚古树原来长在村民的房顶,已处于生长濒危状态,树干胸径以下已经空心,半边缺失,树体倾斜,全靠原有的一处垮塌房屋作为支撑,处境堪忧。在贵阳市白云区棚户区改造过程中,林业部门对皂荚古树提出了保护意见,希望为皂荚古树保留生长空间。后几经协调,实业集团积极组织了专业团队,白云区自然资源局组织专家团队,全程跟进。最终方案落地,不仅皂荚古树留足了生长空间,还设计成为一个景观,为园区工人提供了一个休憩、休闲的场所。

这棵皂荚古树,它的树龄不是最长的,也不是最珍贵的树种,甚至它的树形也不是最优美的,但是在这里,它却是最有韵味、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记录了这个村子的历史,也是工业文明对生态文明的一次礼让,是企业社会责任与生态保护理念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在钢筋水泥里插入了一抹绿色,古树唤起的不仅仅是人们创新的灵感,亦可能唤起童年的乡愁与记忆。

近年来,贵州通过积极推动古树名木与民族文化、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旅品牌。镇远县报京村以千年榉树为核心资源,举办“三月三”非遗节庆,融合讨葱定情、芦笙比赛、农耕体验等活动,单场线上直播点赞超10万次,有效提升了传统文化传播力。榕江县三宝侗寨借助“村超”赛事人气,在古榕树下开展长桌宴、侗族琵琶歌传唱等活动,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流量的有机结合。此外,盘州市亦资小学“红军槐”故事,讲给了一批又一批学子听,把红色种子深植于青少年心中。

全域统保

一张“保单”带来的古树保护创新

织金县板桥镇白果村。

这是个以银杏果命名的乡村,这棵古银杏树就位于村广场旁,虽树龄超过1000年,仍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这棵树今年刚做过复壮,保险公司前段时间来做过疏果,现在长势良好,完全看不出原来的衰弱。”白果村党支部书记李健华说。

这株古银杏之前病虫害严重,因缺少资金投入,导致古树救治不及时,长势衰弱。后来经过破除地面原来栈道,对树下土地进行土壤改良,清除枯枝、病虫害防治、树体修复等具体措施,树木长势大大改善。而所需支出的19.7万元,是通过保险理赔实现支付的。

“贵州省林业局统一为全部登记在册的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实现保险全覆盖。统保以来,贵州已处理各类古树保险案件800余起,赔付金额超1200万元,赔付率高达145%。”刘正钤说。

据悉,经过2022年、2023年的探索,贵州省自2024年起全面推开“省级财政承担保费、统一投保”模式,投入850万元保费为全省13.75万株古树名木购买了保险。保险包含公众责任险和施救复壮险,单株保费不到62元,总保额达37.2亿元。保险期内,因自然灾害导致古树名木对公众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树体本身的复壮救治损失,以及排危处置费用等均由承保机构赔付,为古树名木保护提供了兜底保障。

通过保险理赔程序,白果村这株千年银杏迅速获得19.7万元赔款,重新焕发了生机,有效解决了救治不及时的难题。沿河县一农户因古树倾倒导致房屋损毁,保险公司在接报后24小时内完成1.4万元赔款支付,不仅修复了房屋,也增强了群众对古树保护政策的信任与支持。截至目前,保险机制已成功救治古树1300余株,并对200余户群众因古树造成的财产损失予以补偿,真正实现了“树保得住、人安得心”的双重目标。

贵州通过创新古树名木保险机制,以“全域统保”推动保护工作从“被动救治”转向“主动保障”,不仅守护了自然遗产,也助力乡村振兴,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探索古树名木保护方式提供了宝贵经验。

金色古银杏簇拥的美丽妥乐 肖本祥摄

乌蒙山连着山外山。世世代代靠山而居的贵州人民,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衍生出对古树的敬畏与敬仰,还体现在对古树保护的不断探索与创新:2017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对古茶树进行立法保护,制定了《贵州省古茶树保护条例》; 2020年施行了《贵州省古树名木大树保护条例》;2025年4月,贵州省创新推出《贵州省损害古树名木行为举报奖励办法》。制度护航、全域统保、一树一策,多彩贵州,创新探索出一条“保护—利用—保护”良性循环的古树名木保护之路。(唐秀萍)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林改先行区,福建如何探路当先锋?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