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数看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里藏着多少种“神奇动植物”
22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召开,这也是该大会首次在亚洲举行,规模将达历届之最。
目前,我国已有34个自然保护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总数位居亚洲第一。一起跟随总台记者走进位于云南的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探访热带雨林中的标志性物种——望天树。
80米高空瞰雨林
为热带雨林做“体检”是什么体验?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我位于西双版纳森林观测系统——林冠塔吊,高度在80米左右,这也是世界最高的森林观测塔吊系统。由于它的塔臂长度可以达到60米,所以它能旋转360°,范围覆盖达方圆1.44公顷,根据不同需要,科研人员可以在这里进行望天树林冠的各种生态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程师 董金龙:树上有好多红色、蓝色的标识,一种标识就是一种实验。这个塔吊是全国最繁忙的塔吊,几乎每天都在用,甚至每天有几个组排队在用。
这座塔吊凭借80米的塔高、60米的臂长、能水平延伸又可垂直起降的吊篮,搭载科研人员在林冠层自如穿梭,可以全方位、高精度、非破坏、可重复地为热带雨林做“体检”。
董金龙:以前我们的前辈如果想采到一份望天树的标本,就只能靠用猎枪打下来的这种方式。我们很有必要做这样一个塔吊,比如动植物关系、传粉、功能性状、森林结构,还包括昆虫多样性、林冠的附生植物多样性、苔藓地衣,每个角度都可以深入研究。
像望天树一样的龙脑香科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物种。过去,中国一直被认为没有典型的热带雨林,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来自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在云南勐腊发现望天树,才充分证实了中国热带雨林的存在,更让中国跻身世界上森林类型最完整的国家之列。在版纳植物园的标本馆,记者找到了当年证实中国存在热带雨林的这份珍贵标本。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副馆长 李剑武:其实最早是在1975年采集的标本,文章发表是在1977年。
被誉为“地球最高树种”的望天树,身高可达60—80米,树冠胸径宽达1.5米,像巨伞一样屹立在热带雨林中,能够构建起一个复杂的动植物立体生态系统。不过,望天树幼苗生长条件极为苛刻,需要恒温22℃、湿度80%的荫蔽环境,如果种子在落地后4天内无法发芽,便会迅速腐烂,自然繁殖率不到1%。如今,望天树仅存于云南、广西的破碎化雨林中,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评为“濒危”。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像望天树这样的龙脑香科的植物苗圃里,大大小小的幼苗都是科研人员从全国各地收集回来的种子萌发的幼苗。很难想象,这样一棵小小的幼苗,经过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生长后,就能够成为热带雨林高达七八十米的“巨人”。
截至目前,版纳植物园已引种保存龙脑香科植物的大多数国产种,在园内基本实现从种子到种子的过程,标志着迁地保存的龙脑香科取得初步成功,并从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引种30余种,在园内生长良好。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中心副主任 肖云学:这个望天树人工种群是我们大概在20世纪90年代时候种的,是国内人工迁地栽培望天树最大的一片,这一片1000多棵望天树。
如今,版纳植物园已建立我国最大的望天树迁地保护区及种质资源库,不仅提升了望天树的成活率和繁衍能力,也为其他濒危植物迁地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肖云学:如果像这种旗舰物种消失了,会发生连锁效应,会引起群里面二三十种物种消失,所以保护望天树很重要。
不断提升科学保护水平
打造亚洲象种群“象往”的家园
在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除了望天树,热带雨林还有一种旗舰物种亚洲象。近年来,保护区不断提升亚洲象科学保护水平,打造亚洲象种群“象往”的家园。
几年前,15头大象从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出发“北上南归”的故事,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记者在探访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过程中了解到,其实就在同一时间,还有另一群亚洲象来到了版纳植物园。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国家林草局亚洲象保护专家委员会成员 康牧飒:2021年的时候就有17头大象闯进来,在这里整整逗留了5周。于是我们专门绘制了一张规划图,明确了大象可以去的区域和谢绝大象造访的区域,然后修建了围栏,把欢迎区和非欢迎区隔开。
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亚洲象不仅是亚洲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还有“雨林工程师”之称,其活动能促进森林的更新演替,也为更多小型动物开辟了活动空间。我国的野生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普洱、西双版纳和临沧3个州(市),近年来,云南野象数量稳步增长,从1976年的140多头增加到如今的300多头,保护管理成效显著。
康牧飒:我觉得人与生物圈研究计划对我们来说特别有意义,因为它的核心在于共存,它思考的是如何在保护优质自然资源和价值的同时,也让当地居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中受益。我认为当前中国在生态保护方面展现出的雄心姿态和高度重视,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典范。
亚洲象种群数量不断增多,活动范围逐年扩大的同时,与人类活动空间重叠的区域也变得越来越多。为了缓解人象冲突,云南创立野生亚洲象公众责任险,恢复更多适宜生境、种植喜食植物、建立大象食堂。在人象冲突相对严重的区域,各种防护手段正在从试点走向推广应用。
总台央视记者 帅俊全:在香烟箐村,就有直径15厘米左右的钢管形成的物理围栏,因为这个村子是大象活动相对较频繁的区域,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村民,也让大象和村民有效隔绝,就采取了物理围栏的方式。围栏的间隔在村口大概是接近30厘米,大象过不去,人稍微侧身就可以自由通过,这也是当地人和大象和谐相处的保护方式,这里也是当地的一个试点工程。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博士 邓云:结构设计也是从最开始第一代的横杆的设计,现在已经逐步过渡到第二代竖杆的设计。
最早提出野生象监测系统构想的邓云介绍,物理围栏是避免人象冲突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再通过在大象活动沿途布放红外相机,加上热成像无人机和巡查员跟踪监测,就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监测系统。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研究所亚洲象监测中心室主任 谭栩吉:野外装了600台红外相机、177套智能广播、21路摄像头,我们现在覆盖的范围是一市两县,总共涉及110多个村委村寨村小组。在农作物成熟季,一天可以达到上百次预警。
为缓解亚洲象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矛盾,提高亚洲象栖息地质量,保护区近年来修复了亚洲象新栖息地415公顷,建立食物源基地160公顷。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我国野生亚洲象象群交流频繁、种群结构稳定、生育率稳步提升、小象存活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显示我国野生亚洲象种群保持健康繁衍态势。
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展现中国经验
在望天树、亚洲象等旗舰物种科学保护的带动下,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内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生物多样性种类持续增多,展现了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
云南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58年,海拔为475米—2429米,总面积超24万公顷,拥有中国最大、最全面的热带雨林,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中国90%的野生亚洲象种群的家园,也是中国最丰富的民族多样性地区。1993年11月,保护区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物圈网络成员。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 杨永平:保护区的森林覆盖率从过去80年代的88%已经增加到97%,一些珍稀濒危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在北半球同纬度地区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热带雨林特有的独树成林、植物绞杀现象、空中花园、老茎结果和根寄生等现象极为有趣。望天树、藤枣、四数木、红春、土沉香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植物,此外,还有亚洲象、鼷鹿、苏门羚、蜂猴、灰叶猴等珍稀野生动物上百种。
近年来,西双版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通过完善保护体系、强化执法监管、实施科学修复、推动社区共管等一系列举措,成功实现了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旗舰物种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目标。
杨永平:热带雨林的生态系统得到了有效保护,我们建立了以自然保护区为主体的,包括州、县、保护区以及一些森林公园等的体系。我们需要在生态系统层面、物种层面、社区层面,还有在跨境保护方面,希望能做得更好。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