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绿美广东的乡愁记忆
古树名木,是镌刻着岁月痕迹的“活化石”,是承载着地域记忆的“绿色瑰宝”。在南粤大地,从百年古榕到千年荔枝,从成片红锥到珍稀银叶树,它们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态资源。
近年来,广东省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推动古树名木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907处古树群得到有效保护,不仅让“绿色活化石”焕发新生机,更让乡愁记忆有了具象化载体,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强劲动能,成为解码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密钥”。
构建全链条保护管理体系
自2023 年《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将“古树名木保护提升”列为六大行动之一以来,广东以法治化、规范化为核心,从顶层设计到基层落地,全方位织密古树名木“保护网”。
积极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制度建设。新修订的《广东省森林保护管理条例》增设古树名木保护专章,在《广东省绿化委员会印发关于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中首次提出对古树群和古果树进行保护管理,对经济树种古树合理利用。
进一步细化古树名木保护目标与路径。印发《广东省林业局关于加强古树名木管护工作的通知》《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方案(2023—2035年)》等文件,全面提高古树名木管理水平。2025年3月15日《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后,广东积极推进《广东省古树名木认定和保护管理办法》编制工作,并印发通知指导各级依法依规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各地还结合地域特色推出“定制化”举措。目前,全省21个地级市均已颁布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或规定。其中,茂名出台全国首部针对古荔枝树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茂名市古荔枝树保护条例》,对古荔枝树实行分级保护;广州、深圳、中山等地在“多规合一”平台建立古树名木核查应用;潮州为全市登记在册的1890多株古树全面投保,保额达730万元。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
广东省通过创新参与模式,加强宣传引导,让保护古树成为全民共识,形成“人人护绿、人人爱绿”的良好氛围。2024年,广东推出古树认捐认养模式,绿美广东古树认捐项目在绿美广东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项目选取全省21个地市的83760棵古树,募集资金定向用于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县镇村绿化、古树养护等。截至目前,认捐金额已达2795万元,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为规范认捐认养工作,广东多地印发古树认捐认养工作方案和倡议书,明确认养申请程序、期限、费用标准、权利义务及资金管理细则,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认捐热潮在全省持续升温。其中,茂名市认捐者达6437人次,荔枝古树因承载“荔乡”情怀最受青睐;广州市以3200人次位列其后,榕树古树因“榕树头”文化承载街坊记忆,认捐热情最高。一株株乡土古树,正被越来越多市民主动守护。
科学精细化守护
广东以提质为核心目标,将古树名木保护从基础管护向科学精细化守护升级。出台管理办法或规定,开展资源普查,加强实时动态管理,推进重要古树名木视频监控和保护工程建设。同时,强化古树群保护,对濒危古树名木及时抢救复壮,为古树名木购买保险,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探索打造古树公园和古树乡村,全方位为古树健康保驾护航。
实施动态化信息监管。广东为全省851株一级古树和名木安装视频监控,实现24小时全天候精准监控和可追溯保护。此外,全省8.5万余株古树名木已全部建立电子图文档案,实现“一树一码”“一张图”信息动态化管理。广东省古树名木管理系统持续升级,为跨区域、跨部门协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加大抢救复壮力度。广东推广利用PiCUS-3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仪、根系扫描雷达、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开展古树名木健康监测和保护工作,为古树名木打造“一树一策”方案。两年来,全省共抢救复壮古树名木6744株,云浮市郁南县1200余年的“天下第一樟”、韶关市仁化县百年红锥群等濒危古树,都经科学诊疗后枝繁叶茂,焕发新生。
打造惠民新景观
广东省在推进古树名木保护过程中,围绕服务群众宗旨,探索保护+利用融合模式,让古树名木成为惠民利民的宝贵资源。
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古树公园。按照《广东古树公园建设指引》要求,广东以保护古树及其自然生境为核心,结合古村落、古建筑、红色文化资源,打造兼具生态、景观、宣教、休闲功能的古树公园。中山市五桂山桂南村的香樟公园里,香樟古树绿荫如盖,为市民撑起一方避暑清凉;深圳坝光银叶树湿地公园依托世界罕见的银叶树古树群,成为全国唯一入选“最美古树群”的红树林湿地;肇庆怀集结合古村落保护打造红锥王古树公园,1300多年的红锥树直插云霄,挺拔树形尽显蓬勃生命力。昔日脏乱环境变身网红景点,让古树公园成为城乡居民休闲游憩的“绿色客厅”。截至目前,广东已建成绿美古树乡村106个、古树公园210个,古树保护的惠民成效持续显现。
挖掘古树背后的文化内涵。韩愈栽下的木樨古树,让清远市阳山县挖掘出很多韩愈与阳山的故事;广州市增城区何仙姑家庙旁的千年古藤,展现出道教文化的绵延不绝和厚重底蕴。
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近年来,广东以古树为“纽带”,将古树保护与提升城乡宜居环境、促进生态旅游等相融合,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发展产业综合体带动富民。江门新会小鸟天堂的百年古榕,因巴金《鸟的天堂》闻名遐迩,当地保护古榕生态,打造湿地公园,再现“万鸟齐飞”景象,成为自然教育与文化旅游融合的典范;茂名高州市将根子镇贡园与柏桥讲堂、中国荔枝博览馆、红荔阁等景区串联,打造“南粤红绿径”;滩底贡园结合“绿美庭院”建设,创新“古树+绿美庭院+美食、民宿、手工坊”等新业态,带动周边百姓致富。
因地制宜发展古树乡村旅游。惠州博罗县柏塘镇高桥村依托300亩古榄园和208棵古榄树打造打榄节、音乐节、露营节等活动,设计非遗特色旅游线路,组织采茶品茶文化活动,每年接待外来游客超10万人次;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下寨村的“霞寨古榕”,由3株百年榕树合抱生长,当地对其进行修缮,打造支撑树干的独特景观及休憩场所,吸引众多游客和绘画、摄影爱好者。
如今,广东的古树名木正以独特的魅力,在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广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黎明)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上海多措并举开展鸟类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