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西藏人民聚力守护长江源

2025-09-1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2

位于青海、西藏交界的长江发源地和澜沧江最大支流昂曲等重要流域水源发育区,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西藏自治区实际使用管理,简称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

在建设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的过程中,西藏自治区坚持以保护优先、绿色发展为原则,探索出一条具有高原特色的生态保护新路子。

美丽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彭建生摄

顶层设计领航,专班高效推进

唐北区域的生态保护始终受到西藏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2021年9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三江源国家公园、将唐北区域划入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后,西藏自治区主要领导先后30余次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成立区、市两级领导小组指导协调工作,区、市林草主管部门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涉及国家公园建设的安多、聂荣、巴青三县组建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工作专班,统筹推进国家公园建设。

精研国家公园法 细定唐北策略

9月12日《国家公园法》颁布后,西藏第一时间启动专题学习,以“逐条解读+实践对照”的模式仔细研读法律精神,明确“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责任担当,迅速制定与国家公园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方案,以及针对管护队伍和社区群众的普法宣传计划。

结合唐北区域实际,西藏围绕高寒草原修复、野生动物保护、冰川监测等工作,对照法律条款梳理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保障和监督机制,明确法律责任,并围绕参与和共享方面的条文,勾勒唐北区域国家公园的美好图景。

织密制度网络,筑牢保护根基

西藏积极融入跨区域协作机制。2021年起,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西藏、青海两地建立协调机制。西藏自治区和那曲市国家公园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高效运转,形成“自治区统筹、市主导、县落实”的工作格局。

配套制度逐步完善。西藏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了8项制度文件,从草原管护到社区参与、资金管理都做了细化安排。草原奖补标准也在提升,比如禁牧补助从每亩6元提高到7.5元,草畜平衡奖补从1.5元涨到2.5元,仅3年间就发放了近4亿元奖补资金,让牧民群众在保护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的雀莫山与雀莫湖。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西藏还和青海一起完成了超2000公里边界勘定,明确了管理范围,彻底关停了11宗探矿权,有效防范了矿产开发对源头生态的影响。

借助科技力量,提升保护效率

在平均海拔4600米的长江源腹地,自然环境复杂,科技手段就成了管护员的好帮手。西藏在重要区域布设了多处监测点,配备卫星通信设备,实时传输冰川变化、藏羚迁徙等数据,加入国家林草局生态监测体系,织起了一张“卫星+无人机+地面”的立体感知网。

藏原羚。扎西达加摄

雪豹。扎西达加摄

野生动植物调查也有不少成果。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唐北区域完成了藏羚、雪豹等旗舰物种的调查。与此同时,新建和改造的保护站点不断增加,配备了皮卡车、摩托车、卫星电话等设备,专业管护队伍不断壮大,3年累计清理垃圾500余吨,保持了高原的洁净本色。

修复生态系统,涵养源头活水

三江源国家公园唐北区域,6398亩退化草场正在慢慢恢复,西藏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治理退化草地、沙化土地,架设招鹰架、建设封育围栏,为动植物提供更好的栖息环境。在生态搬迁区,也对废弃村落进行恢复,六成多的区域已重新长出绿草。

野生动物保护不断加强。在藏羚繁殖、迁徙的重要时节开展专项巡护,查处非法行为;建立补饲点,帮助野牦牛等动物度过极端天气。雪豹、白唇鹿等动物的出镜率越来越高。

姜根迪如冰川。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供图

同时,对湖泊和冰川的系统监测也在持续推进。唐北区域有超过600个湖泊、1300平方公里冰川。国家公园通过组织科学观测,掌握水源变化趋势,保持支流水质清洁,为长江下游输送一江清水。

生态富民并重,让群众受益

在唐北区域,“一户一岗”的生态岗位让29710人次牧民变身“生态管护员”。每年12000元的岗位补助,既增加了收入,也让大家从“草原的使用者”变成了“草原的守护人”。

西藏还同步推进高海拔宜居搬迁,有效减轻了草场压力。在新居住区发展藏药种植、生态畜牧、旅游等产业,让绿色成为新的增长点。

野生动物造成的财产损失,也有了兜底保障。通过保险和快速取证机制,几年来已赔付4000多万元,牧民与野生动物的矛盾也在慢慢缓和。

从冰川脚下到草原深处,西藏在三江源保护上的努力不仅守住了源头的绿水青山,也让当地群众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本文素材由那曲市林业和草原局提供)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玉”见北疆|从“沙进人退”到“绿随路进”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