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海南红树林科普研学活动侧记

2025-08-29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95

“叶片上真的有盐!书里学的知识,今天得到了验证!”8月22日,海口东寨港红树林滩涂边,中学生陈翌轩举着刚观察完的老鼠簕叶片,难掩兴奋。当天,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主办的“探秘海岛绿肺——海南红树林沉浸式科普研学”活动在此开展,25名中学生以“小科学家”身份,完成了一场从科学猜想到实地验证的研学实践。

从“打卡式”研学到“主动探究”

近年来,研学市场持续火热,但“走马观花”“拍照留痕”的形式化问题愈发突出。不少活动简化为“集章打卡”,部分机构过度植入娱乐环节,将研学异化为“嘉年华”,挤占知识传授时间。“很多活动沦为旅游打卡,缺乏科研深度,学生学到的东西很有限。”业内人士直言,商业化与流量逻辑主导下,研学逐渐偏离“寓教于行”的初心。

此次红树林研学则跳出了这一困境。活动前期面向学生征集科学猜想,“不同红树叶片的排盐能力是否存在差异?”“蟹洞密度与潮汐带位置有什么关系?”这些源自学生兴趣的问题,让研学从“被动听讲”转向“主动探究”。

活动当天,学生分为植物组、动物组、水质组,分别开展红树林叶片细胞观察、水质PH值测试、蟹洞密度记录,最终汇总形成《东寨港红树林科学观察报告》,形成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采集数据—分析结论”的完整科研链条。

冯尔辉向孩子们介绍石磺的生活习性和对红树林的保护作用。

在实践中收获三重成长

清晨的东寨港滩涂,“小科学家”们穿着防滑鞋、携带实验工具,在科研人员指导下开启探索。在海南东寨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林业工程师冯尔辉的带领下,植物组观察老鼠簕的吐盐现象,水质组用PH值试纸检测不同采样点水质,动物组则用标尺和样方法统计蟹洞密度,全程遵守“无干扰观察”原则,践行生态伦理。

午后,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曲口科研基地里,该院教授陈石泉带领学生参观海草床示范区、海马实验室与东风螺培育车间,并示范高倍显微镜操作,指导学生记录、处理实验数据。活动尾声,25名学生返回海南省规划展览馆,在“小小演说家”环节依次分享课题成果,现场掌声不断,成为对他们探索精神的最佳肯定。

“摸到老鼠簕叶片,并尝到了咸味,才知道自然界这么神奇。”陈翌轩的感受,道出了不少学生的心声。

在陈石泉看来,这样的研学活动意义深远:“保护红树林不仅是禁止砍伐、恢复种植,更要通过教育让孩子理解其生态价值,明白红树林与海草、珊瑚礁构成的生态系统有多重要,才能形成长期保护的社会氛围。”

陈石泉带领孩子们测量招潮蟹的洞口。

研学新模式助力“大思政课”

红树林是全球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2025年,海南累计投入26.397亿元实施30个海洋保护修复项目,新增修复红树林1225.94公顷,为“大思政课”提供了鲜活素材。

海南省规划展览馆将“大思政课”与研学深度结合,此次科研式研学正是典型实践——以“真科研”让学生深入自然,以“真协作”模拟科研团队模式,以“真责任”传递生态保护理念,让学生在知识性、科学性和责任感上实现三重成长。

工作人员向孩子们介绍红树植物海莲的生长特征。尹建军 摄

据介绍,近两年来,海南省规划展览馆依托自然资源和生态文明“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优势,已推出“海南生物探索”“红树林探秘”等多个研学项目。随着更多科研型课程的推进,研学正逐步摆脱“打卡化”标签,回归“研中学”的教育本质,为青少年搭建起连接课堂与自然、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尹建军)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江苏举办林业科普讲解大赛暨展演活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