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以竹代塑”的中国模式
“有一些植物并不是竹子,种植在这里的目的是什么?”近日,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书坊乡丰产竹林示范片,来自喀麦隆的21名学员围聚在标记着不同编号的毛竹前,问题接连不断,相关负责人详细介绍着竹笋、竹菌、竹禽、竹药等“竹林+”复合经营种养模式。
8月5日—18日,由中国商务部主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际竹藤中心承办的喀麦隆竹藤产业发展能力建设研修班成功举办。研修班特别安排学员走进福建,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实地考察之旅。
看竹子“72变”
南平市是全国毛竹林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在这里,学员们了解竹子知识、感受竹制品魅力。
学员试坐竹凳
在味家竹科技集团展厅,学员们反复摩挲着竹椅、竹凳,试坐后忍不住高呼:“太舒服啦。”面对展厅琳琅满目的竹制日用品,学员们感到不可置信,反复确认道:“这些都是竹子做的吗?”
“竹立方”生态科创馆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品类最全的一站式全竹产业链交易平台,其竹建筑外观引发学员们探讨:“建筑寿命多久?”“修建耗时多长?”馆内的竹制自行车更是吸引学员们的目光,纷纷前去试骑。
通过参观馆内的竹产业发展长廊、竹产品展示区、全竹茶空间、全竹家居生活馆、直播电商基地等10余个模块,学员们零距离观察了竹子的“72变”,系统了解了中国先进的竹产业、竹科技、竹文化和竹工艺发展理念。
围绕竹智能制造、竹纤维技术、竹炭科技、竹文创产品开发等领域,学员们展开了深入交流和互动。“竹子全身都是宝,呈现多种可能性和无限潜能。这么多创新的竹产品和技术,让我深受启发。”一位学员表示。
学竹资源转化路径
本次研修班非常注重实用性,课程设置涵盖竹资源转化利用、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旨在培养既懂技艺又具备市场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推动竹产业全球化发展。
学员观察与讨论竹板材
走进庄禾竹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映入眼帘的是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学员们仔细询问了户外竹地板更新周期、原料供应模式以及企业对竹农的技术支持等细节,学习了将毛竹资源转化为高附加值户外建材的方法路径,纷纷计划着把学习成果带回本土推广运用。
在福建新创立家居用品有限公司内,智能化设备吸引学员们围观,设备上的“财政补助”标识让他们感到好奇。“我们是民营企业,国家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政府为设备更新提供补贴。”工厂的讲解员解释道。
竹木工业设计研究院的“竹+健身”“竹+宠物”“竹+婴幼产品”等竹新品让学员们眼前一亮。“竹材取最好部分做成竹筷,出口价约两欧元,而设计制成竹哑铃,价值能跃升百倍。”研究院介绍人说,竹材通过与其他材质的巧妙结合,有了更多可能性。
学员们在这里学习了如何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通过提升竹工艺设计水平,提高竹材价值,让竹农收益更多。
感“以竹代塑”理念
多年来,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更通过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将“以竹代塑”等绿色理念推向国际舞台。研修班搭建的不仅是一座产业技术交流之桥,更是一座绿色合作之桥。
“本次研修班真正实现‘授人以渔’,接下来,我们要做的是将所学付诸实践。”在研修班结业仪式上,喀麦隆学员代表贝松·恩图伊·奥戈克感慨道。他坦言,研修前许多学员将竹子视为“有入侵性的野生危险植物”,如今则认为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当喀麦隆学员与中国竹产业实践者在竹林深处、工厂车间并肩交流,共同探讨生态智慧与政策路径时,技术分享已升华为发展理念的共鸣。
“学员们通过体验中国竹文化、学习竹产业知识,对竹子有了全新的认识,心态发生了根本转变。这是本次研修班最重要的成就。”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说。
国际竹藤中心党委书记尹刚强对此表示赞同:“学员们在与中方人员的交流中深化了友谊,这正是举办研修班的初衷,以知识为桥、以竹藤为媒,推动中喀两国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互鉴合作、携手共进。”(孟祥辉)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让“绿色资产”变成“真金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