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见”到“群遇”——梵净山黔金丝猴种群复苏背后的守护密码
央视网消息 近日,贵州省铜仁市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好消息,黔金丝猴种群数量从“偶见”到“群遇”,总数稳定增长至约850只,生态廊道建设和人工繁育突破性进展为这一濒危物种撑起生存蓝天。
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罗镇管理总站,护林员们踏着巡护之路深入山林。这片森林覆盖率高达97%的区域,是全球仅存的黔金丝猴栖息地。
61岁的护林员杨昌国,在这片山林中守护了32年。他回忆起过去巡山时偶尔才能见到一两只黔金丝猴的情景,而如今,成群的黔金丝猴已不再稀奇。
“每年冬天,我们都能在海拔800米至1200米区域发现10至20只黔金丝猴。”杨国昌说。
除了自然栖息地的守护,人工救护与繁育也是黔金丝猴保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距离梵净山17公里的黔金丝猴研究中心,一只名叫“团团”的小猴子正健康成长。2024年3月9日,护林员在乌罗镇泡木坝发现这只因后腿先天发育不良而落单的小猴后,立即将其送往研究中心救助。如今,研究中心的8只黔金丝猴在专业团队的照料下过着安逸的生活。
研究中心的突破性进展不仅体现在个体救助上,更在于人工繁育周期的缩短。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黔金丝猴的繁殖特性,制定科学繁育计划,使人工繁育周期从原来的三年一胎缩短为两年一胎。人工繁育种群从1个家庭增加到2个家庭,总数达到12只。这一成果为黔金丝猴的种群恢复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提升保护能力,梵净山保护区在282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现代化监测网络,布设460多台红外相机、91套视频监控设备和10个气象站,实时采集20多项环境因子。91套视频监控系统、5套无人机智能监测系统和500余台红外相机全天候守护黔金丝猴栖息地,确保其安全。
科研力量的汇聚也为保护工作注入新活力。铜仁市成立了黔金丝猴保护专家咨询委员会,邀请张亚平、魏辅文等院士及100多名专家提供智力支持。与中科院动物所、云南大学等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动物学、遗传学等专业人才11名,组建专业监测研究队伍,为黔金丝猴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梵净山探索出一条平衡之路。通过生态移民搬迁、林地赎买、生态账户等机制,改善原住民生活条件,减少人类活动对黔金丝猴栖息地的干扰。2024年,江口县梵净生态账户上线,授信8.27亿元,发放贷款7.87亿元,惠及14815户居民,推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文/汪汀 图/铜仁融媒)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江西安福发展百场百业实现场村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