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李才武与大熊猫的“医”路情缘

2025-08-28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74

当我们在屏幕前为大熊猫的滚圆身材忍俊不禁,为它们啃竹时的憨态会心一笑时,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些黑白精灵的世界里,藏着一位既能读懂大熊猫“暗语”,又能手持听诊器与死神赛跑的“全能管家”。他就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的兽医李才武,一个被同事戏称为“熊猫界全科医生兼翻译官”的硬核暖男。

从“铲屎官”到“健康守护神”

1981年出生的李才武,身上带着重庆汉子特有的实在劲儿。2005年从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这位刚走出校园的青年一头扎进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熊猫铲屎官”。他每天与大熊猫零距离,摸清了这些大家伙的脾气,“有的大熊猫吃笋子要挑最嫩的笋尖,有的偏爱在雨天打滚,还有的会用熊掌拍门要零食,跟小孩子似的。”李才武说,这段饲养经历,让他练就了“大熊猫行为解读”的绝技,也为后来的兽医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2008年,李才武转战兽医岗位,从此开启了大熊猫健康保卫战的征程。有人打趣说,他是“从伺候吃喝拉撒,升级成了操心生老病死”。他却笑着回应:“都是为了这群宝贝,只不过换了种守护方式。”

把熊猫当家人 把工作当修行

从2005年与大熊猫初遇至今,李才武的人生轨迹早已和这些黑白精灵深度绑定。转型做兽医后,他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责任重于泰山。别的岗位三班倒、两班倒,大熊猫兽医是一班也不能倒。只要大熊猫没脱离危险,值班室的灯就永远亮着。

李才武为大熊猫抽血化验 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供图

有次为了抢救一只大熊猫,他连续一个多月天天熬到凌晨,眼皮“打架”时就用冷水冲脸,直到有天扶着手术台差点栽倒,他才在心里苦笑:“这‘猫’再不好起来,我怕是要先‘挂’了。”但比起身体的疲惫,更让人煎熬的是眼看着大熊猫无力回天的时候。他至今记得那个寒夜,凌晨3点的手术室里,监护仪的警报声刺得人耳膜生疼。那只大熊猫自主呼吸微弱,氧气管插着,心率和血氧数值却一个劲地往下掉。“我们轮流为其按压胸腔,抢救半小时能挺5分钟,一会儿又不行了。”4个小时里,按压、供氧、注射药物,来来回回与死神拔河,最终还是没能留住它。“看着它最后没了气息,我们几个人站在原地,手都在抖。”他声音低沉下来,“到现在都在想,我们的坚持对它来说是解脱还是折磨?可只要有一丝希望,谁舍得放手啊?哪怕多留它一分钟也好。”

16年来,经他手治愈的大熊猫超百例,安全麻醉近百次,从未出过差错。曾有一只由他救治,并经专家评定后放归的野生大熊猫,被取名为“卧龙二号”。每当回忆起“卧龙二号”回归自然的场景,他眼里总泛起温柔的光:“看着它扭着屁股消失在竹林深处,就像看着自家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走进校园,既舍不得,又打心底里为它高兴。”

担任熊猫中心雅安基地兽医院院长后,李才武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统筹基地疾病防控,还得“传帮带”合作单位的兽医。他主持改造的兽医院软硬件,成了大熊猫医疗的“样板间”;参与编写的《兽舍消毒手册》《传染病应急预案》,成了同行手里的工作宝典。有年轻兽医请教秘诀,他总说:“哪有什么秘诀?16年来的朝夕相处,不过是把熊猫当家人,把工作当修行。”

潜心研究 守护大熊猫健康

在李才武的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不是奖杯证书,而是一摞摞写满批注的专业书。从动物内外科到微生物学,从传染病学到寄生虫学,本科打下的基础被他像搭积木一样层层加固。他常说:“给大熊猫看病,就像解复杂的方程式,少一个条件都可能出错。” 为了啃下大熊猫疾病诊断这块硬骨头,他从未停止学习:在成都学外科,去青岛研内科,到大理钻病理,赴桂林攻小动物医学。2021年,已过不惑之年的他还专程到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进修组织病理学,同事笑他“活到老学到老,就差把实验室搬回家了”。正是这种近乎偏执的专业追求,让他在面对大熊猫罕见病时总能沉着应对。曾有一只大熊猫身患自身免疫性脑炎,国内外资料寥寥,他硬是靠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并向多方请教,和同事们一道制定出精准的治疗方案,最终让小家伙转危为安。

在同事眼中,李才武是临床能手,更是“科研达人”。他制定的《大熊猫剖检技术操作规程》《大熊猫健康体检规范》成了行业标准,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2项大熊猫相关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翻开他的论文列表,独立或参与发表中英文论文80余篇,主持开展大熊猫科研项目10余项,以主编身份编写出版大熊猫相关专著2部,以副主编身份出版3部。他的研究成果为大熊猫救护提供了重要参考与借鉴,还获得了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面对这些成果,他总谦虚地说:“科研不是为了发论文,是为了让大熊猫少生病、更健康。”这份坚守,让他获得了“百千万人才工程”省部级人选、熊猫中心优秀员工、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但最让他珍视的,是大熊猫们见到他时那声亲昵的“咩咩”叫——这是属于他和大熊猫之间的“独家暗号”。

“保护大熊猫,是光荣更是责任。”李才武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这份工作需要“四心”:爱心饲养和治疗大熊猫、细心观察大熊猫的细微变化、耐心应对反复的治疗过程、恒心坚守这份看似平凡的事业。谈及未来,李才武眼里满是期待:“继续学习、继续探索,让更多大熊猫健康成长,让它们的野外家园更安全。”(苏亚玲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对话】国家公园:生态新答卷 镌刻青绿间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