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江苏深化集体林改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

2025-08-2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21

黄河故道田园景美,黄海之滨绿波阵阵,太湖步道风光旖旎,江南丘陵更是层林尽染、林果飘香……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这片鱼米之乡更加充满活力与绿色魅力。

2024年7月,《江苏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正式印发。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10个差异化试点单位立足本地实际,在推进“三权分置”、发展绿色富民产业、林权流转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重点领域各展所长,探索积累了一批具有示范价值的创新成果。

日前,笔者深入江苏林改一线,实地探访林改创新实践。

绿证赋权创造森林资源多重效益

睢宁县地处黄淮平原,林地面积14.18万亩,河岸、沟渠、道路、农田防护林等非林地面积25.46万亩,这些非林地林木长期处于“无证”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源有效流转和产业健康发展。

此次改革中,睢宁县创新推出非林地林木所有权证和经营收益权证书发放机制,为破解林业资源盘活难题提供了“睢宁方案”。

针对25.46万亩非林地林木长期“权属模糊、经营受限”痛点,睢宁县在全省率先出台《非林地林木资源管理办法》,明确非林地林木的权属认定标准、登记程序和管理规范,同步推进采伐管理、抵押融资等配套改革产权制度。目前,全县已发放6255本经营收益权证书,覆盖了5.2万亩非林地林木。

“一本证书解决了融资和流转的大问题!”江苏国林润宁事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说。通过新颁发的林木经营收益权证,江苏佳盛源、江苏国林润宁等企业成功实现资产增值,增值额超过35亿元。

睢宁县同步推进“林权抵押+金融创新”,开发“碳汇贷”“林权贷”等产品,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随着电商家居产业快速发展,20万名从业者通过“互联网+家居”模式年创收超百亿元,形成了从资源确权到产业变现的完整闭环。

在林权制度改革推动下,睢宁县通过统筹实施造林绿化、森林质量提升、“四旁”植树等工程,成功将森林覆盖率提升至29.87%,并建成了15万亩林下经济区,促进了“睢宁林果”“睢宁林菌”等品牌年产值增长40%。

深化林改激活生态经济新动能

东台市林地资源丰富,林木覆盖面积89.5万亩、覆盖率26.18%。东台市抓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契机,创新方法解决林权登记难题,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途径。

东台市选择弶港镇、头灶镇、五烈镇三地进行试点,对村集体统一经营和公开发包的林地进行确权发证,明确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同时以“均利”形式明确村民收益。精准梳理历史遗留问题,以国土“三调”数据为基准,成功化解10余起权属纠纷,核发林地承包权与林木所有权证书5份。同时,大力规范集体林地流转合同,完成95宗林地合同重新签订,并探索出台《集体林地经营权流转登记管理暂行办法》,有效促进林地集约化经营。

4月1日,头灶镇姜祝村村民钱某获得了全市第一本林权类不动产权证书,这标志着东台市20多万亩集体林地正式开启“绿色资本”转化之路。

东台市创新生态损失补偿工作机制,明确破坏林业资源者需通过补植复绿(湿)、缴纳补偿金或购买“林业碳票”承担生态修复责任,通过市场化补偿模式为生态保护提供可持续路径。

“通过‘上层经济林+中层养殖+下层套种’的立体模式,东台林地亩均收益超过4000元。”东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负责人说,在“立体林”多元模式下,林地上层种植东方杉、薄壳山核桃等用材林或经济林,中层开展林下草鸡养殖,下层则创新实施林药、林草结合模式,有效缓解了“林耕矛盾”。2024年,东台市林业产值51.56亿元。

金融支持同步发力,东台市苗木商会与江南农村商业银行东台支行合作推出的“苏农担·东台苗木贷”产品,发放贷款1.3亿元,惠及林农135户,人均年收入增长30%。

盘活山林资源打造林业经济新高地

伴随着阵阵蝉鸣,漫步于木渎镇徐山咀森林步道,两旁植被郁郁葱葱,景色宜人。

“苏州市将打造山地森林步道列入民生实事项目,建成了35条市级山地森林步道,其中的16条在吴中区。”吴中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区林业旅游综合收入突破2000万元,带动就业超3700人。

吴中区位于苏州城南、太湖之滨,林木覆盖率32.77%。通过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吴中区将生态“含绿量”切实转化为发展“含金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吴中区制定并实施《苏州市吴中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确保确权登记与林业管理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管理联动”上实现无缝对接。率先完成林权登记“一张图”建设,整合移交9个镇(街道)、19.9万亩林地数据,采集、补录原林权登记信息1万余条,将167本集体林权证证载的宗地纳入不动产数据库。

这一基础性工作不仅解决了长期悬而未决的历史难题,还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方面实现了精准高效管理,开创了全新的工作局面。同时,林权人林地的权属信息得以进一步完善,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

“吴中区盛产碧螺春茶、枇杷、杨梅、板栗等林产品,近些年持续高温干旱,林产品产量骤降。”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吴中分局负责人说,吴中区在太湖周边山地建立了集灌溉、消防、泄洪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扭转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2024年,吴中区枇杷产量1.9万吨、总产值9.3亿元,广大林农捧着“生态饭碗”尝到了致富的甜头。

吴中区紧抓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积极融入省级绿美村庄建设,全面推动村庄环境综合治理。

2024年,吴中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通过确权登记、改善林业生产经营条件、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措施,积极促进森林康养旅游和林下经济的发展,其主要林业资源旅游景点接待游客量723万人次、门票收入4270万元,同时带动了2044万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并为当地居民创造了3722个就业机会。

打造“千亩药谷”解锁生态富民新密码

茅山山脉层林叠翠,林下种植的射干、黄精等中药材郁郁葱葱。句容,这个曾面临“有林无产”困境的江苏林业大市,如今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活万亩“绿色银行”,打造出长三角独具特色的“丘陵药谷”。目前,全市林下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9000亩,年产值3200万元。

作为全省林地保有量位居第二的县级市,句容拥有68.2万亩林地。近年来,全市以林权“三权分置”改革为抓手,在茅山片区建成11个规模化种植基地,形成“千亩连片、林药共生”的产业格局。天王镇金山村的杭白菊、茅山镇马埂村的太保黄精等优质药材,借助林下立体种植模式,成功实现了亩产值破万元大关。

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的技术支撑下,句容构建起“种质资源圃+示范基地+快繁技术”全链条创新体系。学院研发的“树上绑石斛、林下种白及”立体栽培模式,优化开发5种中药材的快繁技术,让茅苍术、太保黄精等茅山道地中药材重现生机。在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句容林下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1000余亩,预计新增收益672万元。

位于茅山腹地的马埂村,发展中药材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马埂村融合茅山中医药养生文化精髓,打造3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于松林间实施仿生种植技术,培育太保黄精、茅苍术、射干等地道药材。截至目前,全市已构建起“订单农业+文旅直销”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中药材订单种植覆盖面高达60%,成效显著。(李晓梅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内蒙古2025上半年完成防沙治沙超1550万亩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