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色的树、“害羞”的山中小精灵……跟随镜头探秘国家公园
近年来,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丰硕,大量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稳步增长。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目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力争到2035年,全面建成中国特色自然保护地体系,自然保护地占陆域国土面积18%以上。按照生态价值和保护强度,我国将自然保护地高低依次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自然公园。其中,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中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部分。
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将整合区域内原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目前,第一批国家公园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达120多处。通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为珍稀濒危动植物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跟随镜头走进
南岭探秘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作为我国南方最大的山脉和重要的自然地理界限,南岭是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此刻,总台记者张琦就在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的核心区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跟随记者镜头走进南岭探秘生物多样性的宝库。
总台记者 张琦:此刻我是在广东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带,这里最大的特点就是莽莽林海,望不到头。
远眺华南五针松
叶如针冬日变蓝妆
总台记者 张琦:跟随镜头来看这里的明星树种,在悬崖峭壁上有一种非常奇特珍贵的树 。长在山顶石缝里,常年大风吹,一看就是“硬汉”风格,像一把撑开的大伞,姿态苍劲有力。细看的话,它的叶子不是一片片的,是一根根硬硬的针,五根一撮捆在一起,像个小刷子。它叫华南五针松,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悬崖峭壁上的这一片近两千公顷,是世界范围内目前保存最完整、面积最大的一块华南五针松原始林。这里树龄最大的有400多年,最高的有30多米。
总台记者 张琦:华南五针松最有特点的是它的颜色,是会随着季节变化。平时灰绿色,到了冬天就变成粉蓝色。这是因为遇到冷空气树叶会分泌出一种防寒物质,在阳光的作用下显现出粉蓝色,形成奇特的蓝松奇观。
南岭植物家底丰厚
四分之一为我国独有
跟随镜头走到林下去。这里还有奇妙的松树。长在树林子里的华南五针松,为了竞争阳光,它就会拼命往上蹿,树干又直又高,而树冠变小,像个清瘦的高个子。
据考究,在第四纪冰期,南岭成为喜温生物的避难所,比如这种被誉为植物界活化石的长苞铁杉,它就起源于两百多万年前,如今对于古生态和古气候的研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价值。
行走在深山林里,在脚边,还能不期而遇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橙黄玉凤兰,它的花形酷似小型飞机。
南岭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区域。南岭野生高等植物记录有4000多种,占全国近1/7,而且不仅丰富,更是独有。南岭分布中国特有植物1200余种,也就是说这里每4种植物就有一种是“中国独有”,这几年还陆续发现了20多种植物新种。
南岭还有很多珍稀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在这些野生动物常出没的地方架设了很多拍摄设备,我们也能观察到很多不为人所知的珍稀野生动物。
野外架设相机
拍摄黄腹角雉珍贵画面
朝镜头飞奔过来的,叫作黄腹角雉,全球总数量仅4000只左右,其珍稀程度堪称“鸟中大熊猫”。它们小小的脑袋连着有些“富态”的身体,雄性、雌性颜色截然不同。雄鸟最大的特点,繁殖期求偶的时候,它会炫耀其独一无二的“礼服”,朱红色的底上有翠蓝色的条纹。黄腹角雉比较胆小,善于奔走,除非万不得已,一般是不轻易起飞的。
此外,这里还拍摄到很多动物的身影,比如中华穿山甲外出觅食的影像。现在南岭已经成为中华穿山甲的重要分布区和栖息地,且存在能自我维持的繁殖种群。
今年,南岭开始建设我国首个“天-空-塔-地-井一体化”立体观测平台,能够开展多尺度、多过程的全流域生态系统研究,全面且精准捕捉生态数据,推动构建南岭国家公园候选区智慧化监测体系。
南岭的守护,早已不再是简单看山护林。如今,保护工作变得可测量、可分析、可预测。
黔金丝猴:
“害羞”的山中小精灵
一起来认识一下有着“世界独生子”之称的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它在地球上唯一栖息地是我国的梵净山国家公园候选区。目前黔金丝猴仅存约850只,达到极危保护等级。梵净山有何特别之处,如何成为黔金丝猴的唯一家园?
初秋的梵净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气温依然很高,黔金丝猴们很活跃。一大早,记者跟随护林员们一起上山巡护。
今年61岁的护林员杨昌国,自幼在梵净山脚下长大。他守护这座大山至今已有32个年头。他告诉记者,过去巡山时,偶尔才能见到一两只黔金丝猴;如今,与成群的黔金丝猴“不期而遇”的次数越来越多。
全球有5种金丝猴,其中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为我国特有。这些金丝猴种类中,黔金丝猴非常警惕,常常与人保持一定距离。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 杨政海:黔金丝猴它平时的话,一般是“哦哦哦”地叫。有一个像负责放哨的猴,它站得很高,然后它发现问题时,它就会叫“哇咔”。这个警报声一出的话,全部黔金丝猴就看有什么情况,一下子全部跑得无影无踪。
对陌生人的警惕,源于黔金丝猴独特的栖息地环境。梵净山是喀斯特丘陵“海洋”中的变质岩孤岛,完整记录了我国华南地区地质历史和演化过程,至今山顶上仍保留着14亿年前原始洪荒的地质奇观,由古老珍稀的冷杉、铁杉、珙桐等植被交织成的绿色穹顶,构成了黔金丝猴独特的生态家园,也逐渐限制了它们与外界的交流。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程师 赵静:黔金丝猴分布的核心区域,它是由古老的变质岩和喀斯特地貌组成的,周围的地势、地带形成了险峻的山峰,形成了自然隔离,导致黔金丝猴就生活在梵净山这个区域。
46公里迁徙通道
为动植物连通“绿色家园”
为了守护黔金丝猴的繁衍生息,在梵净山国家公园候选区,当地建设了一条总长46公里的通道。这条通道也帮助当地的动物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绿色家园”。
在梵净山脚下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团龙村,记者注意到一处造型独特的隧道。隧道上方并非高耸的山脉,而是用茂盛的植被搭起的一座“桥梁”。这是专为黔金丝猴迁徙而量身打造的生态廊道之一。
生态廊道两端连接的栖息地,是黔金丝猴最宝贵的家园。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游客“打卡”梵净山的美景,景区开发、道路修建等工作割裂了黔金丝猴本就狭小且碎片化的生存空间。
改变发生在2023年,梵净山所在的印江、松桃和江口三县启动生态廊道建设,带状种植黔金丝猴喜食的树种以及可以跳跃的高大阔叶林,并增设饮水点和监测设备。
如今,7处生态廊道连接的这条总长46公里的环线打开了黔金丝猴的迁徙通道,为黔金丝猴等生物扩展了295平方公里的家园。不少生态廊道都监测捕捉到了黔金丝猴的迁徙轨迹。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 李海波:黔金丝猴是最“害羞”的一种金丝猴,也被我们专家称为是羞怯的灵长类。黔金丝猴的活动区域内也很少有人类的活动。黔金丝猴的生活状态的好坏,也是直接反映了梵净山生态系统的好坏。
开辟新家园的同时,生物监测保护也更加智能。目前,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282平方公里核心区建成现代化监测网络,通过460多台红外相机、91套视频监控设备、10个气象站等智能设施,实时采集20多项环境因子,共同守护这座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的“生物资源基因库”。
监制丨王琰
制片人丨梁丽娟 王凯博
记者丨李啸虎 贵州台 于海洋 铜仁台 彭韵霖
摄像丨 沈靳羽雄 何浩然
编辑丨张昊 张雨棣 张博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第四届大中亚林业部长级会议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