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荥经用心守护大熊猫家园
四川省荥经县森林覆盖率80.3%,既是野生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也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全县836平方公里国土划入国家公园,占县域面积47%,目前已知有28只野生大熊猫在此繁衍生息。
作为“天然的生物基因库”“动植物博物馆”,荥经聚焦生态修复、自然教育、产业转型三大重点,高质量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用心守护大熊猫的诗画家园。
生态修复:缝合山水的生命通道
清晨,泥巴山雾气缭绕。巡护员们踩着湿滑的山径,拨开沾满露水的箭竹,熟练地取下红外相机储存卡。“这活儿必须趁早,动物活动痕迹最新鲜。”密林深处,这条名为泥巴山生态廊道的生命通道,正悄然缝合邛崃山与大相岭山系之间被割裂的大熊猫家园。
20多年前,由于108国道及其沿线人类活动干扰和森林采伐等原因,大相岭山系和邛崃山系大熊猫种群相互隔离。1998年天然林禁伐之后,公路的阻隔和区域内人类活动干扰仍让大熊猫种群面临基因交流危机。“廊道的建立和廊道内栖息地恢复势在必行。”荥经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回忆。2018年,大熊猫国家公园试点落地,荥经的修复工程正式实施。
修复的关键在于科学打通“道路”。荥经采用“调查—改造—评估”三步走的模式,开展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受损栖息地调查,全面调查人工纯林、废弃矿山等9种栖息地受损类型的面积,系统评估恢复优先级,采用带状疏伐、生境改造等方式修复受损栖息地,在过于茂密、阻碍通行的竹林中开辟条状通道。“大熊猫在密竹中难以活动。”荥经管护总站工作人员付明霞解释道,“开出一条‘路’,大熊猫和其他动物就能顺畅穿越。”
廊道内栖息地恢复同步开展。“简单来说,就是植树,但也不能蛮干,处理得不好,树种单一,只不过是增加了一片‘绿色沙漠’而已。看着绿,实则死气沉沉。”经过深入调研,荥经选用珙桐、槭树、桦木等适应当地气候的乡土树种,每一株苗木都按规范精心栽植。“当造林树种郁闭后,可形成相对稳定的上层乔木层,最终形成乔、灌、草、地被物等多层结构的健康森林,逐步恢复大熊猫栖息地与生态功能。”付明霞说。
如今,荥经境内已累计修复大熊猫受损栖息地7000余亩,陆续补植补栽12万余株本土乔木,有的已经长到2米多高,绿意葱茏。修复成效由“森林居民”亲自认证。2019年秋,泥巴山廊道红外相机首次捕捉到珍贵的大熊猫幼崽影像。此后,大熊猫活动的身影被多次记录。这无声的“签到”,成为廊道生态功能重启的最强证明。
目前,荥经境内有1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1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曾断裂的生命通道,已然重焕血脉相连的活力。
自然教育:传播理念的生态课堂
细雨初霁,林木深处传来少年们压低的惊呼声。十几双眼睛紧盯着双筒望远镜,山雀跃动的剪影定格在记录本上。“3只,灌丛活动!”来自成都的高中生小林快速记录。依凭独特的生态魅力与丰富的研学资源,荥经持续吸引着青少年走进自然,使这里成为播撒绿色种子的生动课堂。
“保护意识要从幼苗培养起。”2018年国家公园试点启动以来,一套覆盖生态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五大类八小类的课程体系在荥经快速成型。科普图书《大相岭飞羽》编撰出版,视频《探秘大相岭》广泛传播,被科技部、中国科学院评为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作品,社区教室与生态步道有机融合,常态化开展“国家公园开放日”等公益活动,“科研人员+生态向导+志愿者”解说队伍穿梭林间……
今年8月1日,45名来自全国的中学生走进荥经。观鸟导师举起望远镜:“看!这是柳莺!”少年们屏息凝神,笔尖沙沙记录着鸟类行为与栖息环境。“它们是栖息地的环境哨兵。”导师点破关键,“保护大熊猫,其实是为整个生态系统撑起保护伞。”不远处,植物导师正带领学生观察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营员王磊蹲身丈量箭竹高度时恍然大悟:“原来大熊猫家园需要这么多生命支撑!”
树立全域理念,荥经构建起自然课堂、线上教育、巡护体验、生态体验四大自然教育体系。3年深耕结出硕果,荥经先后获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自然教育先行试验区,大熊猫国际森林探秘学校跻身国家公园首批六大教育基地。“熊猫少年进森林”“自然观察笔记”等500余场自然教育活动在此展开,上万名青少年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感悟守护理念的真谛。
产业转型:铺就共富的绿色路径
夕阳染红竹海,游客陈霖在民宿阳台品尝竹筒饭,孩子举着刚完成的竹风铃雀跃:“妈妈,我们明天去给熊猫种竹子好不好?”
这样的场景在龙苍沟镇已成常态。方竹产业基地与国家公园共同编织出一条生态体验线,更架起社区共富的桥梁。
被划入公园南入口社区的龙苍沟镇曾经历一场“生态产业革命”。荥经在此构筑起“三圈层”发展模式:核心区关停62家小水电、20座矿山,功能承载区打造特色文旅综合体,外围社区发展民宿与自然教育。2024年,龙苍沟旅游收入突破2.1亿元,村集体收入首超百万元。
“20多种产品全出自这片竹林。”基地负责人展示着琳琅满目的竹制品,“以销促产让方竹附加值翻倍!”基地以“寻竹”为主线,布局识竹、知竹、养竹、富竹、驻竹五大功能区,将生态体验、竹艺DIY、徒步休闲与采笋节无缝串联,为游客打造沉浸式旅程。
荥经县龙苍沟生态旅游森林康养
荥经县龙苍沟生态旅游森林康养
在龙苍沟门户村庄万年村,乡村旅游与竹文化潜力被进一步深挖。以打造“竹宴美食”与“生态康养”旅游线路为核心,万年村整合资源,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增收机会。将亲手编好的竹灯笼挂上自家民宿檐角,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村民老杨喜不自胜:“以前靠山吃山砍竹子,现在靠竹吃竹富村子!” 一根翠竹,连通了熊猫家园与人类社区的共富之路。
绿满山野终成诗。荥经正以前瞻的谋划和勇毅的担当将山野与家园紧紧相系,用执着守护成就熊猫家园最耀眼的生命底色,绘成一幅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生动画卷。(张学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广东多地举办自然教育季系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