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黑龙江南瓮河保护区:东方白鹳新巢穴现身湿地 保护区生态保护再添佳绩

2025-08-06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61

凌晨五点的这片土地已经不像城市那般寂寥,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监测科团队在此时已开始了日常巡护工作。他们身上沉重的背囊里装的都是心爱的装备:摄像机、照相机,还有无人机和手持终端。

巡护车在湿地边缘停下,他们换乘巡护船,沿着河道缓缓前行。湿地深处水道纵横,他们时而划桨,时而步行,仔细搜寻每一处可能的栖息地。突然,远处传来东方白鹳发出警戒的“嗒嗒嗒”声响——一个崭新的东方白鹳巢穴赫然在目! 

“是新巢!看这结构,应该是刚筑成不久。”团队成员难掩兴奋,迅速架设摄像机,记录下巢穴的细节。巢中,一对亲鸟正悉心照料着3只绒毛未褪的幼雏,它们偶尔展翅调整姿势,洁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东方白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对栖息地要求极高,新巢穴的出现,说明我们的湿地环境越来越适合它们生存。”  

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重要的东方白鹳繁殖地之一。近年来,保护区通过水系疏通、禁渔护鸟等措施,湿地生态持续改善。去年秋季,保护区内仅一处监测点就监测到12只东方白鹳为迁徙做准备,创下历史新高。而此次新巢穴的发现,更是印证了保护工作的成效。  

“东方白鹳喜欢在高大的乔木上筑巢,每巢产卵3-5枚,孵化期约30天。”工作人员介绍,“我们会持续监测这个新巢,记录它们的繁殖行为,确保雏鸟顺利成长。”除了这对新夫妻,保护区还有一对“老房客”,工作人员已经对其巢穴连续监测了5年。每年都在迎接他们的归来,守护他们繁衍,又护送它们离开,然后又重复开启新一轮的等待。 

为提升监测效率,保护区引入了智能红外相机和无人机巡护系统,通过整合红外相机、无人机航拍和地面物联网监测设备,结合AI鸟类识别技术,实现对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精准追踪。“今年我们还计划增设200部红外相机,进一步扩大监测覆盖范围。”工作人员兴奋的介绍说。  

目前,黑龙江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东方白鹳种群偶见率增加,更是全国首次拍摄到东方白鹳天然巢穴的保护区。新巢穴的发现,不仅为研究这一濒危物种提供了宝贵资料,也为全球候鸟保护贡献了“中国方案”。  

随着秋季迁徙季临近,保护区将继续完善迁徙生态学研究。这场科技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正在为东方白鹳构筑更加安全的生存空间。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守护可可西里|原来,你是这样的可可西里!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