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三北精神 | 绿色卫士郭成旺

2025-07-25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35

郭成旺老人走了,郭成旺老人种植在毛乌素沙漠那泥圪坨的几万亩绿色森林永远活着。

十几年前,我采访年逾90岁的郭成旺老人时,他还坚持在那泥圪坨沙里植树。直至百岁那一年,郭成旺早早就跟儿孙们说,不要操办寿宴,他想好了,要再进那泥圪坨植树。就在那年春天,郭成旺带着全家人,植下100棵云杉作永远的纪念。

郭成旺老人在修剪小树

1922年农历十一月,郭成旺出生在毛乌素风沙线上的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毛团村。正值隆冬时节,一个穷苦人家添丁,在小小的欢乐中,更多是无可奈何的叹息。好在那一年的收成还说得过去,还能勉强养活一个小小的生命。也就在那年,在这个叫毛团的沙漠村庄,人们才知道民国不是大清的民国,大清已成为远去的历史。但民国和大清,在人们心里没什么两样,他们照样要交皇粮国税,家家照样吞糠咽菜。

可到了1928年,陕北从春到夏,滴雨未下。接踵而至的是饥寒交迫、饿殍遍野。年馑开始,郭父带着7岁的郭成旺,一路向西,乞讨着活命。他们知道天下黄河富宁夏,金川银川米粮川。流落银川3年,郭成旺一天不知要磕多少个响头,但总算活了下来。郭成旺老人曾给我唱过一首信天游:

拔下了苦菜度年馑,

交下了朋友毁名声。

他沧桑的声音,是一种穿透时空的呐喊,让我情不自禁地叹息。郭家与我家是亲戚关系,我称郭成旺为叔。我说:“郭叔,你要是不造林治沙,你一定会成为一代歌王——能唱红大江南北的!”

灾情过后,活下来的人陆续回到家乡。村庄不见烟火,十室九空,哪还是鸡鸣狗吠的人间!少年郭成旺开始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秋天,沙漠上的棉蓬草红了,他收割棉蓬草,打下了两口袋草籽。青黄不接之际,再将棉蓬籽淘洗几遍,直到墨绿的水清了,棉蓬窝窝头才没了苦涩,才好下咽……郭成旺跟我说:“活着,就要活出个人样来。”这句话也是郭成旺一生的信条。郭家的光景一年比一年好了,糜子存下了一大窖。

节气的鞭子把人赶,

土地就好比刮金板。

年馑之后,存粮成为人们生活里一项重要的内容。有钱没钱无所谓,有粮没粮是大事。在地里挖一个圆柱形的大坑,周边充填好晒干的糜草;将糜子、谷子等粮食倒入其中,上面再覆盖一层干草。一窖可盛得下几千上万斤的粮食。一个地下粮仓,就这样不露声色地隐藏在人们的心里了……

土改,合作化,一个崭新的社会开始了!

有些时候,时间又像凝固了的冰块,不再流动。郭成旺曾对我说,他20多年的护林员生涯,一天天走在毛乌素沙漠里,就为一片没有几棵树的林子。时间好像不在他身边了,他也一如被时间抛弃!树绿了,是春天来了;下雪了,是冬天到了。

土地承包到户政策,一下唤醒了郭成旺沉睡的心。

郭成旺家有了羊群,郭成旺家有了勒勒车,郭成旺家翻修了房子,郭成旺成了毛团村的脱贫户。郭成旺浑身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儿,那时他心中只有一个目标,就是让全家人能天天吃饱饭,永远不能再让当年的年馑祸害他们。

包产到户政策实在好,

咱自个给自个做主了!

1984年冬天,靖边县在实施毛乌素荒沙承包之际,63岁的护林员郭成旺,与村里签订下那泥圪坨4.5万亩荒沙的承包合同。那泥圪坨蒙语意即“干涸的壕沟”,地处毛乌素沙漠深处。一望无际的荒凉,就像压在毛团村人后背上的一个沉重的包袱,与千百个沙区村子一样,群众的生活也被限制在这无边的荒凉之中了!

过年了,郭成旺却忙着买树苗。他拿着家里多年的积蓄4200元钱,跑遍了全县8个林场,买下了5万棵树苗。

1985年春天,郭成旺带着一家人走向那泥圪坨。从家里到那泥圪坨,要走两个小时。每天天不亮就出工了,他们扛着铁锹,拿着斧子,背着树苗、干粮和水,开始了与毛乌素风沙为伍的日子。为方便造林,郭成旺在避风湾搭了一个草庵子,住进那泥圪坨了,一干就是45天。但植树的成活率却怎么也上不去,只有两成,八成的树苗都被大风拔掉了,2000多亩被风沙掩埋……一季的辛苦,多少滴汗水,就那么孤零零地歪斜在一个个沙梁上,没剩下多少,郭成旺不由一声长叹……

苦难的童年,练就了郭成旺坚韧不拔的性格。经过不断探索,在之后几年里,郭成旺植树的成活率开始逐年上升,从20%到30%、50%、70%、90%。那泥圪坨的荒凉却在逐年递减,绿色开始在那泥圪坨的左边涌动了,绿色开始在那泥圪坨的右边涌动了,绿色围拢起了那泥圪坨。绿色、绿色、绿色,如一条清澈的小溪流,在那泥圪坨沙汇成一个绿色的大湖。

三圪塔石头两圪塔砖,

支起了个锅灶扎营盘。

榆树槐树青杨树,

一心要绿化毛乌素。

1990年,郭成旺卖掉家里的猪、羊,又从信用社贷款5000元,在那泥圪坨盖起了4间砖瓦房,打了一眼19米深的水井,举家搬到了毛乌素沙漠。他还跟儿子郭喜和、孙子郭建军说:“咱就是用嘴啃,咱也把这4.5万亩荒沙啃掉。”郭建军刚初中毕业,就被爷爷郭成旺叫回来治沙,那时他是一百个不情愿,说:“荒沙能吃?你又没长大海的肚子!”

郭成旺笑:“这荒沙还真的能吃,不信问你爸——我们哪年不吃二斤沙子!”

“农家的孩子早识犁,兵家的孩子舞刀枪,秀才的孩子弄文墨。”郭建军明白了,他出生在这个治沙造林之家,命中便与毛乌素沙漠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就是想逃也逃不了的,他只能跟着爷爷、父亲一年年啃毛乌素沙漠的荒凉。

经过40年治理,郭成旺林场现有杨树1.7万亩、樟子松1万亩、灌木林1.8万亩,那泥圪坨沙林草覆盖率达到70%左右。郭成旺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村护林员、在三北防护林工程二期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先进个人及榆林市授予的绿色卫士奖和荣誉。4.5万亩的林地,有效地保护了周围的农田,郭成旺也被乡亲们誉为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守护神。

郭成旺老人曾给我讲过他的几件事:那一年,他用一头年猪,换了2000棵杨树苗的故事,被乡亲们当作笑谈说了好几年。

在沙里走习惯了,去县城、乡镇开会,每每走在柏油和水泥路面上,郭成旺便开始不适,总觉得地不平了,走不稳似的有一种眩晕的感觉。可郭成旺的“晕路”,却谁也解决不了。除了造林治沙现场会可以放到那泥圪坨开,有的会议还得要郭成旺“晕”着开!

夏日,郭成旺经常一个人睡在沙梁上,听着鸟语午休,枕着虫鸣入梦。一只老鹰像懂他的心思,在他入睡后,总在蓝天上翱翔,守护着他的梦境。孙子郭建军说:“那是老鹰想把你当猎物哩。”郭成旺笑:“老鹰眼睛亮着哩,它是怕我睡着了,狐狸来咬我的耳朵。”说来也怪,在两三年里,那只老鹰真像是郭成旺的守护神,一次次飞翔在他午休歇息的天空。特别是夜半醒来时,看着一颗颗悬在头顶的星星,听着林间虫子们的声声鸣叫,郭成旺就好像喝醉了酒似的,不由兴奋起来了。星星在跟他聊天,星星在为他舞蹈,他不由倒下一碗老茶,以茶代酒要跟星星碰杯……

绿锃锃松柏翠锃锃柳,

绕沙的白杨树一摆溜。

喜鹊鹊叫唤麻雀雀飞,

哪达达也不如那泥圪坨美!

几十年来,郭成旺老人的一个心愿始终未了,那就是加入中国共产党。2008年,他大着胆子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10年6月26日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2011年“七一”前夕,90岁的郭成旺老人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郭成旺老人在那泥圪坨林区插起一面党旗,说:“看到这面党旗我心里就亮堂!”

现在,郭成旺老人最早植下的杨树,已有水瓮粗了,一个人都搂不住。

几年前,郭成旺老人将那泥圪坨沙造林的“接力棒”交给了孙子郭建军。从爷爷手中接过一把明亮的铁锨,郭建军顿时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10年来,针对杨树、沙柳等传统本地树种,生命周期短,病虫害多,郭建军重点进行树种的优化调整。目前,已有近3万亩林地树种,被替换成了樟子松。并派儿子郭涛赴新疆阿克苏学习种植瓜果蔬菜技术,要将那泥圪坨沙变成松林翠绿、瓜果飘香的绿洲……

毛乌素沙漠又一个春天来临。那泥圪坨已是桃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一阵断断续续信天游的旋律中,102岁的郭成旺老人安详地走完他造林治沙的绿色人生。

郭成旺老人活着,活在毛乌素沙漠一抹一抹的绿色里,活在信天游声中……(霍竹山/文 郭建军/图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湖南衡阳举办2025年生态护林员管理培训班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