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浙江”的新跃迁
开栏的话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20周年,这一理念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既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
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近年来,各地各级自然资源管理部门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国土空间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优化和完善生态保护空间格局,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积极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中国自然资源报即日起开设“‘两山’理念20年”专栏,集中报道各地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双赢的生动创新实践。
夏日的浙江省安吉县余村,山清水秀,游人如织。村口矗立的石碑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样格外醒目,如同新时代的历史坐标,见证着过去,诠释着现在,昭示着未来。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余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述。
“两山”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之路。20年来,浙江各级自然资源部门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把“两山”理念贯穿于自然资源管理全过程,以高水平保护和高效率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如今放眼全省,各地深入探索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生态产品供给配置效能,拓宽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通道,初步形成了空间治理、生态增值、产权转化等3种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奋力书写“两山”新画卷。
一方梯田的焕新
从“良田美景”到“共富田”
素有“千年历史、千米落差、千层梯田”之称的云和梯田,位于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莽莽群山之中,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梯田群。
曾经,由于当地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等因素,梯田出现撂荒、田坎坍塌、水渠受损等现象,梯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致使良田面积达8000亩的云和梯田一度“蒙尘”。
近年来,云和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这片千年梯田上创建国家级湿地公园、5A级旅游景区,实施梯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云和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大力实施“湿地﹢梯田”整治工程,重点采用杂草清理、田坎修复、水系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提高湿地水涵养能力,改善湿地自然风貌。同时,在梯田保护修复中,根据梯田原有轮廓,坚持修旧如旧,努力恢复原貌。
据介绍,云和县实施梯田生态保护修复以来,已累计修复梯田5000余亩,包括修复田埂10850米、水渠5400米、田间道路7200米以及建造生态小水塘6个,土地抛荒率从2016年的65%下降到如今的3.3%;水源涵养自净功能不断提升,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加,梯田湿地公园拥有20个湿地植被群系、296种湿地维管束植物,发现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2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形成了“山林茂盛—水土保持—梯田丰产—鸟类等物种增多”的良性循环。
如今,云和梯田不仅重现“良田美景”,更升级为农旅融合的“共富田”。随着游客增加,当地还打造了“梯田三宝”“梯田十味”等特色产品和“白鹤尖”电商品牌,有效丰富景区旅游产品供给,年销售额超3000万元。
梯田生态保护修复还带动了旅游投资,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创业就业。家住景区附近梅源村的李阿姨说:“我在景区索道站当保洁员,这份工作让我感到生活很安稳。”
云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人员介绍,2024年,云和梯田景区升级为全国首个梯田类型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92万人次,门票收入46.6万元,旅游消费达3.57亿元,分别较上一年增长86.91%、16.2%、79.84%。
一片森林的演变
从卖木头到“卖风景”
走进宁波市余姚市四明山,满目层峦叠嶂、林海浩瀚。在大山深处,宁波市林场管护着近10万亩林地。
曾经,这里“靠山吃山”,砍树伐木,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后来,当地政府决定停止经营性采伐,宁波市林场从此实现了从砍树到护树、从卖木头到“卖风景”的华丽转身。
“为了保护森林生态,我们加强森林培育抚育工作,让树木能生长得更好。”宁波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张文峰介绍,停止经营性砍伐以来,宁波市林场开展森林生态修复1.4万亩、抚育4万亩、病虫害防治和清理4.7万亩,森林蓄积量达74万立方米,国有森林覆盖率从96%增加至98%。同时,投入资金约8000万元用于森林病虫害治理、森林火灾防控与智能监测等。
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余姚市四明山镇党委书记陈灯介绍,该镇努力擦亮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品牌,打造以四明山云雾茶、森林康养胜地、生态果蔬基地、黄宗羲文化园、山地运动公园、天文地质公园为主的“一叶、两地、三园”,加快拓宽“两山”转换通道。
如今,当地村民深刻感受到,四明山的树“站着比躺着值钱”。“我们大力发展民宿等业态,引导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户均年收入达二三十万元。”四明山镇屏风山村党总支书记王柏淼说,该村种植经营的70多亩的“仰天笑”牌白茶,每年供不应求,可带动村集体增收100万元,村民分红60余万元。
当地村民汪桂军家有60多亩林地,当年也干过伐木的营生。“停止经营性砍伐后,在当地政府扶持下,我家开起了民宿,收入稳定,特别是夏季,经常是一房难求。”汪桂军说。
溪水潺潺映古树,好生态让千年古村棠溪村重焕生机。四明山国际越野跑挑战赛在这里鸣枪开跑,山地运动中心工程在此开工建设,为当地发展山地运动带来新机遇。
陈灯介绍,现今的四明山镇实现了“春赏樱花、夏享清凉、秋看红枫、冬品雾凇”。2024年,全镇有民宿和“农家乐”751个房间、1445张床位,游客达77万人次,第三产业总产值达8571万元。
一块土地的新生
从“工业锈带”到生态绿地
4月28日,2025“Play Ground”大运河杭钢公园潮流生活嘉年华暨高炉开业活动在杭州市拱墅区启幕。
杭钢公园前身是占地面积4600余亩的杭州钢铁厂半山基地。走进公园,锈迹斑驳的高炉、高耸直立的烟囱、纵横交错的管廊等工业遗存与新建绿植景观、空中长廊相互映衬,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杭钢半山基地于2016年全面关停,因其近60年的钢铁生产导致该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严重。对此,杭州以开展土壤、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改革试点为契机,大力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已完成29宗工业用地、约145万立方米的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任务,改造为28万平方米的公园,让老工业基地重焕生机,成为杭州工业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的城市地标。
“1号高炉是杭钢公园内首个完成招商的区域。”负责杭钢公园运营的杭州市商旅运河集团辰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园积极招引各类经营主体入驻,不断丰富园区商业业态,举办承办各类文体活动,有效激发了当地消费活力。
同时,数字经济在这里迸发出强劲动能。走进位于杭钢半山基地的浙江云计算数据中心,只见机柜整齐排列,绿色指示灯不停闪烁。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杭钢集团全力打造数字经济小镇,布局“杭钢云”“浙江云”两大算力基础底座,规划装载服务器约30万台。该中心由杭钢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共建,总投资158亿元,年均缴纳增值税1.1亿元以上。
此外,杭钢公园周边地块上,一个个商业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建设。“杭钢半山基地经过生态修复,有效提升了周边地块价值。杭钢半山基地周边规划住宅和商服用地约700亩,土地出让金收入预计达150亿元以上。”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拱墅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山水浙江”的跃迁
从碎片化修复到系统化治理
“七山一水两分田”是浙江的自然本底。近年来,浙江全力做好生态保护修复“必答题”,提升全域生态成色,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治理新格局。在做好“治理题”方面,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邢志宏介绍,近些年,浙江从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入手,大力实施钱塘江源头、瓯江源头2个国家级“山水工程”及6个省级“山水工程”,累计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4960平方公里,以生态保护修复助力“两山”转化。
在回答“制度题”方面,为解决自然地理单元修复碎片化问题,浙江探索跨区域跨流域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的实施机制,提升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效能。邢志宏认为,建立“共抓大保护”长效机制要闯过“三关”:一是体制关,要打破传统以行政区域为界限的治理模式,建立跨区域和多部门协同治理机制;二是利益关,要创新投入渠道和利益分配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让保护者受益;三是技术关,要充分把握“山水工程”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特点,采用基于自然的最优解决方案,进行科学规划和精准修复。
在探索“创新题”方面,“立足于推动‘两山’转化,浙江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修复与特色产业、文旅资源的融合,构建了‘修复投入—增值收益—反哺保护’的闭环机制。”邢志宏表示,浙江通过创新资源组合供应、资源指标市场化交易、产业导入等方式,因地制宜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站在“两山”理念提出20周年的新起点上,浙江省自然资源厅今年出台《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施方案》,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浙江将在拓宽“两山”转化的道路上奋勇前行,行稳致远。(李风 艾陈丽)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