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念 绘好绿色发展新画卷
福建省武平县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20多年来,武平县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将生态立县作为县域发展战略,持续作答“林改四问”,巩固提升集体林改武平经验,努力探索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共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持续深化集体林改,打造“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提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有着同样的内在逻辑。武平县始终以“两山”理念为指引,持续深化集体林改,改出了满目青山,促进了林农致富,激发了林业潜力活力,形成了“两山”理念的生动实践。
奠定绿水青山生态基础。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武平县通过集体林改厚植绿水青山生态底色,从确立“四权明晰”改革模式,到森林综合经营、发展多功能林业、建设森林“四库”;从遵循林木采伐限额制度到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从破冰林权抵押贷款困局,到发布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方案,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全国林改第一县”的使命担当,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的绿色发展新路径。
转化金山银山经济价值。“两山”理念运用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生产和生态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认识,蕴含“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武平县积极探索实现生态价值转换的有效途径,以创新驱动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探索股金型、股权型“双票”联动机制,激活林业资本活力,推出“林票贷”金融产品,实现林业资源资产化、资本化,搭建“e林通”数字孪生平台,融合低碳与金融服务,实现林权、碳权数字化管理,构建碳普惠激励机制,形成了多维度、全链条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托举可感可及民生福祉。推进集体林改必须考虑老百姓的诉求和期盼,要不怕冒险,但要试点逐步推进。武平县在推进集体林改进程中,始终坚持考虑人民群众实际需要,将群众利益作为林业改革发展的导向,着力在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领域找准发力点和突破口,推出更多体现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红利能惠及千家万户,让亿万林农享受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与日俱增。
深入作答林改“四问”,加快推进“两山”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提出“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四问。“林改四问”旨在解决生态保护与林业发展问题。武平县在持续深化集体林改实践中,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的辩证统一,将“两山”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
持续破解“山要怎么分”难题,完善“三权分置”。一是推进权证登记发放。开展林地承包权、林地经营权确权登记发证,创新林业生产要素不动产登记,开展林下经济不动产权证发放试点。目前,武平县办理林权登记发证3.25万宗地,面积317.5万亩。二是推动林地承包权有偿退出。鼓励和引导林农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林地承包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目前,共有13户进城落户农民有偿退还给集体815亩承包林地,获偿73.45万元。新增林权流转420起6.41万亩。三是施行林权落界“一张图”管理。运用“三维卫星地图指界+无人机辅助勘验+权利人现场认定+系统自动归档”模式,施行林权落界“一张图”管理,优化办证流程,夯实高效利用林地基础。
持续探索“树要怎么砍”路径,改革体制机制。一是创新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放开人工商品林采伐年龄限制,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份数813份,采伐蓄积19.02万立方米。二是实施林木采伐告知承诺制审批。出台人工商品林采伐告知承诺制实施方案。对申请采伐面积小于45亩的实行告知承诺方式审批152份,采伐蓄积6341立方米。三是开展采伐限额管理改革试点。在国有林场、大型民营林场开展人工商品林主伐限额五年总控,年采伐量按经营方案确定。同时,加强森林经营方案和告知承诺制执行情况的监督管理。
持续拓宽“钱从哪里来”渠道,创新金融服务。一是运营推广区块链金融。建成全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服务平台,汇集16家金融机构上链提供77种专属金融产品,已成功放款4233笔,累计放款8.39亿元。二是探索未来收益权抵押贷款。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天然林停伐补助金、造林补贴、林业碳汇收益等项目列入收益权质押范围,创新推出“金山贷”等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信贷产品。同步试行经营权抵押贷款,探索将流转的林地承包经营权纳入融资抵押范围。三是建立林票碳票运行机制。制定出台《武平林票管理办法》,大力推行可交易、转让、质押的股金型林票,实现林票完全市场化。制定出台《武平县林业碳票管理办法(试行)》,积极开展福建碳中和林碳汇项目。
持续解决“单家独户怎么办”问题,壮大经营主体。一是推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县、乡两级林权流转管理服务平台,为经营主体提供流转服务,促进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制定出台《大力发展民营林场的意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林业生产经营领域。充分发挥国有林场示范带动作用和综合优势,建立以场带村联户合作发展机制,提升林地面积蓄积量和林业经营科学化水平。目前,武平县累计流转林权51.48万亩。二是培育新型林业主体。持续开展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标准化建设,大力支持民营林场、家庭林场、股份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目前,全县培育林业新型经营主体318家。三是推行“林业合作共富”模式。引进中林集团等工商资本,开展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积极引导国有林场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联合经营,目前合作经营面积已超1400亩。
推动“四库”联动,进一步深化运用“两山”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拓展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推动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更好联动,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武平县将以“三绿”并举、“四库”联动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持续突破,继续为全国林业改革发展探新路。
聚焦夯实森林“水库”,涵养“万方”水源。重点实施闽西南山地丘陵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项目,开展湿地周边区域封山育林、补植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生态恢复措施,加强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森林净化水源等生态功能。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机制,完善林长制运行规则、林长巡林等制度,丰富“e林通”平台资源数据,科技赋能,让巡林、护林更智慧、更高效、更便捷。
聚焦激活森林“钱库”,培育“百亿”产值。积极策划林下种植紫灵芝、紫芝精深加工等项目,开展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生态栽培技术研究,实施紫芝良种繁育、产品精深加工、仓储改造提升、产品展销、体验等。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深挖森林旅游潜力,不断完善林区基础设施,提升森林人家服务质量。持续扩大林下养蜂规模,建立专业化、规模化的养蜂基地,开发更多蜂蜜系列产品,培育壮大养蜂产业。立足县内丰富的竹木资源和竹木加工传统产业,推动竹木产品精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聚焦充实森林“粮库”,建设“万亩”基地。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运作模式,发展壮大林菌、林药等林下种植,有序发展林禽、林畜等林下养殖,科学保育红菇、梨菌等野生食用菌,打造10万亩林下经济食品生产基地。科学开展森林经营,培育和提升锥栗、板栗、丝栗栲、芙蓉李、柿树、核桃、枇杷、杨梅等林果经济林,打造10万亩木本粮油和林果生产基地。
聚焦挖掘森林“碳库”,开发“万吨”碳汇。大力实施森林保护行动,严格管控森林资源消耗,强化迹地更新造林质量管理,稳定森林覆盖率,提升森林碳库总量,大力提倡选用高固碳树种用于迹地更新造林,提升森林碳汇功能。积极探索碳汇应用场景,在全社会开展自觉践行“碳中和”行动,扩大林业碳汇应用场景。对标CCER减排标准,实施优质林业碳汇项目,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林业碳汇转变为真金白银。重点支持森林土壤碳库监测、提升森林碳汇功能相关科研项目,提高森林碳库、碳汇计量监测水平。(张丽华)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武夷笋》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