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笋》白皮书
《武夷笋》白皮书
福建省南平市人民政府 国际竹藤中心
二〇二五年五月
武夷山素有“碧水丹山”“奇秀甲东南”之美誉,其独特的北纬27°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丹霞地貌结构,孕育出品质卓越、具有地理标志性的生态产品武夷笋。武夷笋特指生长于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东坡腹地的优质毛竹笋,以“肉质丰盈、口感爽脆、滋味鲜甜、色泽玉润”四大核心品质著称,深受消费者和市场青睐。
——肉质丰盈:经检测,武夷冬笋可食用率达44.67%、春笋可食用率达46.89%,分别较常规毛竹笋高出15.3和16.8个百分点,形成肉眼可见的致密肉质结构。
——口感爽脆:经测定,武夷冬笋平均含水率89.52%,春笋平均含水率90.39%,咀嚼性值显著高于大白菜、芦笋等多种果蔬,形成独特脆嫩梯度。
——滋味鲜甜:分析表明,武夷笋的氨基酸组成齐全,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72.9%,远高于FAO/WHO推荐标准,形成自然清甜的风味特征。
——色泽玉润:武夷笋外形圆润饱满,剥开后笋身光滑,通体洁白,呈现“温润如玉”的视觉特征。
本白皮书系统梳理武夷笋资源禀赋、挖掘产品特点、分析产业特色,旨在全面展现武夷笋市场竞争力,提升武夷笋品牌价值,为“武夷山水”品牌矩阵注入新动能,着力打造竹产业转型升级示范样板,探索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的南平路径。
一、武夷笋生长环境独特,资源丰富
南平市是全国毛竹林面积最大的设区市,是我国毛竹资源分布的核心区域,素有“中国竹乡”之美誉;建瓯市是“中国笋竹之都”,全国竹林“四库”示范区。
南平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668~1972小时,年均气温17.5~19.3 ℃,≥10℃积温5250~5870℃,年均降水量1600~1900mm,土壤类型以红壤和黄壤为主,pH平均为4.7,有机质、氮素含量充沛,为武夷笋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该区域属亚热带散生、混生竹林区,区内共计15属120多种,其中毛竹、绿竹、苦竹、麻竹、雷竹等均为优良笋用竹种。竹林面积43.51万公顷(652.7万亩),以毛竹为主、面积42.9万公顷(643.5万亩),还有绿竹1200公顷(1.8万亩)、苦竹1000公顷(1.5万亩)、麻竹866.66公顷(1.3万亩)、雷竹800公顷(1.2万亩,均指林地),年产鲜笋106万吨,约占全国产量10%。
二、武夷笋营养组成均衡,色白肉厚
(一)武夷笋的营养组成
武夷笋肉质鲜嫩、通体洁白,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成分,营养均衡。蛋白质、维生素C、氨基酸组成和核苷类成分等指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
蛋白质是人体必需营养素,在代谢中具有重要作用。食品中的蛋白质不仅易被人体吸收,而且有助于烹饪的汤汁颜色浓厚,增进滋味。武夷冬笋蛋白质含量为31200mg/kg,春笋蛋白质含量为24200mg/kg,高于一般蔬菜。
粗脂肪为人体提供能量及营养必需的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等。毛竹笋中粗脂肪含量通常在0.11%~0.34%之间,武夷冬笋和春笋中的粗脂肪含量分别为0.22%和0.19%,属低脂蔬菜。毛竹笋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0.87%~1.88%,武夷冬笋和春笋中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0.72%和0.73%,笋加工品的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0.41%~4.13%。
毛竹笋中维生素C含量为1.96mg/100g,武夷冬笋、春笋维生素C平均含量为9.20mg/100g和12.84mg/100g,笋加工品维生素C含量为2.67~7.37mg/100g,均显著高于现有报道数据。
蔬菜中的可溶性糖易于人体吸收,可以快速提供能量,对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积极作用,占总糖比例约为30%~60%。可溶性糖含量与蔬菜口感的甜度及食用愉悦感密切相关。武夷春笋中可溶性糖含量为5.10%,高于一般蔬菜的1%~3%,也高于报道的毛竹笋可溶性糖含量3.35%和1.98%。笋加工品中可溶性糖含量范围是0.31%~3.93%。
(二)武夷笋的可食用率
竹笋可食用部分与整个竹笋重量的比值,即为可食用率,俗称出肉率。武夷冬笋可食用率为42.21%~46.92%,平均44.67%;春笋可食用率为43.73%~51.63%,平均46.89%。其他地区毛竹冬笋可食用率一般只有30%左右,春笋略高。
三、武夷笋氨基酸组成齐全,质脆味鲜
(一)武夷笋的质构特征
质构特性是果蔬极其重要的品质指标。全质构分析(TPA,texture profile analysis)能够模拟人口腔咬合动作,测试果蔬的硬度、脆性、粘性、弹性、内聚性、回复性、耐咀性、胶粘性等质地特性。武夷冬笋的咀嚼性数值显著高于各种果蔬,表明冬笋口感爽脆,需要更多的“咀嚼”动作,才能达到“吞咽”状态。
竹笋含水率会直接影响其口感,含水率越高竹笋越嫩、口感越好,冬笋含水率为89.52%,春笋含水率为90.39%。建瓯市连地白笋含水率(92.04%)、粗纤维含量(1.13%)等指标均位居首位,品质更佳。
(二)武夷笋富含氨基酸
氨基酸含量及其比例是影响竹笋风味的主要原因之一。苦味氨基酸包括酪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和色氨酸,甜味氨基酸包括丝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和脯氨酸等,鲜味氨基酸有天冬氨酸、谷氨酸等。武夷春笋中甜味氨基酸含量和占比均高于冬笋,苦味氨基酸则相反,味觉表现上春笋的口感更为鲜甜。
根据FAO/WHO(2007)推荐标准,食物中必需氨基酸(EAA)/总氨基酸(TAA)比值为40%左右,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比值为60%以上为佳。武夷冬笋中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比值为33.1%,春笋为42.2%,笋加工品为45.1%;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49.4%、72.9%和82.1%。可见,武夷笋氨基酸组成品质上佳,春笋和笋加工品中氨基酸组成尤好。
四、武夷笋活性成分丰富,功能多样
(一)武夷笋富含抗氧化成分,有助于增强免疫力
维生素C、核苷和功能性氨基酸是武夷笋抗氧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物质基础。人体内过多的自由基是导致衰老、引发诸多慢性疾病的重要因素。维生素C能够清除自由基,减少自由基对正常细胞的损害,增强免疫力。毛竹笋中维生素C含量为1.96mg/100g,武夷冬笋维生素C含量为9.20mg/100g;春笋维生素C含量为12.80mg/100g,笋加工品中维生素C含量为2.67~7.37mg/100g。
食源性核苷类成分可调节机体免疫力,有益于小肠的生长发育、脂质代谢等。武夷冬笋中含尿嘧啶核苷、腺嘌呤核苷、鸟嘌呤核苷等3种核苷,总量为660.56mg/kg;春笋含胞嘧啶核苷等4种核苷,总量为318.45mg/kg;笋加工品中核苷总量为48.21mg/kg,表明竹笋除了营养价值外兼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武夷笋的氨基酸组成齐全,共检出18种氨基酸,属于完全蛋白质。武夷笋含有抗氧化和提高免疫力的氨基酸,包括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等。甲硫氨酸在体内可以转化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可以合成谷胱甘肽,谷胱甘肽是生物体内的重要抗氧化剂。精氨酸可支持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的生长发育,有助于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机体免疫力。春笋中半胱氨酸、甲硫氨酸和精氨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41.4mg/kg、140.9mg/kg和454.8mg/kg,笋加工品中半胱氨酸40.4mg/kg、甲硫氨酸167.1mg/kg和精氨酸543.6mg/kg,表明笋加工品保持着抗氧化和增强免疫力的功效。
(二)武夷笋富含微量元素,有助于维持代谢平衡
武夷笋富含微量元素,冬笋微量元素含量显著高于春笋。冬笋钾含量达6225.07mg/kg,高于紫菜、海带等传统“高钾”蔬菜;钙、镁和锰分别为267.77mg/kg、182.26mg/kg和22.06mg/kg。钾、钙、镁、锰均为人体必需元素,参与神经传导,蛋白质合成等,对维持人体酸碱和代谢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武夷春笋和冬笋硒元素平均含量为0.01mg/kg,显著高于白菜、结球甘蓝等蔬菜,与黄瓜、西瓜相当。硒具有一定的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活性,具有保护机体细胞免受自由基攻击,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
(三)武夷笋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促进消化调节血脂
武夷笋富含膳食纤维,不溶性膳食纤维平均含量为0.72%,笋加工品不溶性膳食纤维含量为0.41%~4.13%。食用武夷笋能促进肠道蠕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具有促进消化作用。
不溶性膳食纤维与胆汁酸结合,能阻止胆汁酸的重吸收,有助于排出多余胆汁酸,降低血液胆固醇含量,具有降低血脂作用。
五、武夷笋产业基础深厚,蕴藏澎湃发展动能
(一)产业现状与发展优势
核心产区地位突出。武夷笋产业作为地理标志生态产品集聚区,南平市已形成涵盖种植、加工、研发、流通的全产业链体系。产业带内现有62家专业化生产企业,其中13家为规模以上企业,建瓯市有10家;11家规模以上企业通过ISO22000、HACCP等国际质量认证,年加工转化能力达50.3万吨,其中水煮笋全球市场占有率稳定在30%以上,手剥笋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份额超1/3。
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建瓯市拥有全国最大的冬春笋交易市场,年吞吐量突破50万吨;建成覆盖长三角、珠三角的冷链物流网络,形成“鲜笋直供+精深加工”双轮驱动格局。产品矩阵包含六大系列120余个SKU,其中即食笋制品、冻干笋粉等创新产品年均出口增长率达18%,远销日韩、东南亚及欧盟市场。
(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产业链提质工程。实施竹林科学经营“倍增计划”,通过测土配方、智能滴灌等技术应用,目标实现单产提升至6.75吨/公顷。同步推进加工设备智能化改造,计划3年内建成5条工业4.0标准生产线,单位能耗降低22%。
高值化利用技术突破。构建“全笋高值化利用”技术体系,预计加工剩余物利用率提升至95%。在竹笋加工中产生大量的笋头、笋壳剩余物,重点从3个方面开发利用:笋头从功能食品领域开发笋源膳食纤维、降压降糖多肽等生物活性产品;笋壳从材料化方向研发竹笋壳纳米纤维素基可降解包装材料;笋头和笋壳从能源化利用方面建立生物质热电联产示范项目。
产业生态圈构建。打造“三链协同”发展模式:建设国家级竹笋质量检测中心和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建立订单农业覆盖率达80%;创设竹产业数字服务平台,实现从林间到餐桌的全程溯源管理。
(三)产业升级价值展望
南平市作为中国竹产业转型升级的试验田,武夷笋产业正通过标准化生产、智能化制造、品牌化运营、全球化布局“四化转型”形成示范效应。预计到2025年可实现: 产业总值突破200亿元,带动就业15万人;建成全球竹笋制品创新研发中心,专利申请量年增30%;碳减排贡献值达50万吨/年,形成“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典型范式。
武夷笋产业的纵深发展,将进一步强化“森林四库”功能,更为“一带一路”林产品国际贸易合作提供特色产业样本,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治理创新价值。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