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危→恢复性增长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成绩单亮眼
今天(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万物共生 和美永续”。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通过实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我国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栖息繁衍环境稳步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目前,全国2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进入恢复性增长阶段。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得到了有效保护,藏羚羊数量得到恢复,野生东北虎豹数量增长、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全国水鸟同步监测最新结果显示,我国越冬水鸟总数量达505.9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
守护自然宝库 丰富而又多样的生态系统
我国幅员辽阔、陆海兼备,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复杂的地貌气候类型,孕育了丰富而又多样的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
南京中山植物园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植物园,是江苏珍稀濒危植物迁地保存的重要场所。园区内分布着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银缕梅,早春开花,花型奇特,却没有花瓣,导致其产生有性后代的可能性大大降低,种群数量的扩增被严重制约。多年来,科研人员对银缕梅持续开展了生物学特性、资源分布和标准化育苗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高效快繁和标准化育苗体系,目前已繁育出不同规格的种苗50余万株,先后多地推广种植300余亩数万株。近年来,园区以野生植物保护为重点,专门负责濒危植物的扩繁和迁地保护工作,近三年新增1792种植物,其中162种珍稀濒危植物首次在华东地区实现迁地保护。
祁连山国家公园是由众多平行排列的山脉和山谷所组成,其海拔范围通常在3000至5000米之间。祁连山庞大的山体和丰富的植被可以影响大气环流,促进水汽凝结和降水,增加空气湿度,生态作用十分突出。自2018年以来,保护区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化草原修复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保护区林草面积和综合覆盖度稳步增长,植被覆盖度增加了7.8%。
祁连山复杂的地形、丰富的植被和多样的气候条件为不同物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现在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较2018年均有所恢复,野生动物分布范围明显扩大,超过1000只的岩羊种群、超过200只的白唇鹿种群频频被发现。
人象和谐共处的温暖故事
野生亚洲象是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关键角色。我国亚洲象主要分布在云南,戳视频,一起去看看云南“人象和谐共处”的温暖景象。
今年年初,云南澜沧县的甘蔗刚刚成熟,鲜甜美味的甘蔗吸引到了附近的亚洲象。下午五点半,在黑山村的一片林子里,休息好了的象群开始缓慢朝山下移动。半小时后,象群来到一片甘蔗地,开始大快朵颐。
这次的亚洲象队伍共有15头,可能是甘蔗太美味,品尝了一次后,它们连续几天都来这里打卡采食。
澜沧县发展河乡副乡长 发展河派出所所长 钟陆拾:我们就加强了巡逻防控,做一些安全提示,提醒群众尽量避开野象活动的区域,不要驱赶、不要围观拍照,让人象和谐共生。
亚洲象采食甘蔗,给当地的蔗农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当地通过设立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不断完善亚洲象肇事的补偿机制,降低亚洲象给群众造成的损失。
作为亚洲象的另一处主要聚居地,云南西双版纳也经常出现象群的身影。今年,在勐腊县,一群由42头亚洲象组成的象群外出“遛弯”,被及时观测到了。
勐腊县勐伴镇生态环境保护中心亚洲象监测员 李杰:我一直用无人机监测象群活动,同时,用手机及时向村民通知象群移动方向,并在亚洲象App上发布预警,确保村民的安全。
西双版纳边境管理支队勐伴边境派出所教导员 谭军:接到报警后,我们迅速组织人员前往现场,确保人象安全。通过与监测员的紧密合作,有效保障周边居民的生活不受影响。
最终,这42头亚洲象在一番觅食、嬉戏等活动后,安全返回了自然保护区。
大熊猫"伞护效应"守护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
近年来,我国从建立大熊猫保护区,到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熊猫的保护力度不断升级。实际上,保护大熊猫的意义远不止于保护大熊猫本身,通过保护大熊猫这个旗舰物种,为那里的所有生物撑起了一把“生态保护伞”。
今年初春,在甘肃白水江园区工作人员使用红外相机捕捉到了野生大熊猫活动的画面,一只成体大熊猫在雪地中沿着一串足迹缓步行进。工作人员推测,这只大熊猫可能是在为寻找配偶而反复巡视领地。
在陕西,当地村民还排到了大熊猫游泳的视频,只见这只大熊猫先在一片草地上漫步,随后突然加快脚步,直接下河开始游泳。看起来憨憨的大熊猫,游起泳来却十分灵活,几秒钟就游到了对岸。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大相岭自然保护区,一只大熊猫在一片林地里寻找水源,嗅了几下后,它很快找到了水,“啧啧啧”喝了起来,而另一只正在散步的大熊猫则对工作人员设置的相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闻了闻后开始舔了起来。
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县管护总站科研监测负责人 高级工程师 付明霞:开展泥巴山大熊猫栖息地修复及走廊带建设,推动了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强化大熊猫局域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2024年在18处红外相机点位拍摄到大熊猫影像资料,2025年再次记录到一对大熊猫母子活动影像。连续拍到母带仔说明本地种群活力较好,同时表明野外栖息环境质量较高。
2021年,我国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开建,几年来,地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通了13个大熊猫种群生态廊道,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而通过保护大熊猫,为更多的生物撑起一把“生态保护伞”。
这片广袤的森林中,有着和大熊猫趋同进化的小熊猫,高度适应山地生境的灵敏鬣羚、毛冠鹿等草食动物都生活在这里,同样这里也是白腹锦鸡、鸦雀等各种鸟类的栖息地。
除了我们熟悉的“黑白大熊猫”,还有被称为植物界活化石的珙桐,它在这里生活了1000万年,而和它一起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的独叶草,早在6700万年前就生活在这里。独叶草,因为对生活环境极为苛刻的要求,也被称为优质生态环境的“天然指示器”。幽暗的密林下,肥沃的腐殖土,为各种菌类的家园提供了绝佳的生活环境。
四川省大熊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杨志松:通过保护大熊猫,保护它的栖息环境,同时也就保护了和它一起生存的其他的野生动植物,所以这个作用我们称之为大熊猫的伞护作用,实际上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做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同时要做到对整个这个生态系统的有效保护。
生态修复助力候鸟栖息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晴雨表,其种群数量、繁殖力及其对栖息地的选择,都能体现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物保护力度。在浙江兰溪的兰湖,当地通过一系列的工作改善环境,为鸟类打造了栖息地、觅食地,同时也成了候鸟的繁殖地和越冬地。
浙江金华兰溪兰湖有着3000多亩静水湖面、万亩茶园、湿地溪流及天然林带,是浙中地区留鸟的乐园,也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重要停歇地。兰湖是典型的湖库湿地生态系统,从2012年开始,兰溪当地政府下定决心关停了周边200多家养殖场、严控水污染、全面推行清水养殖等一系列举措,兰湖的水质从原先的V类变成了现在的常年Ⅲ类。
兰溪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 陈根祥:我们通过引入衢江水,改善兰湖水质,营造鸟类栖息生境、招引等措施,为鸟类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保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前来越冬、栖息、繁殖。目前,在兰湖及其周边区域已监测记录到177种鸟类。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鸟类有39种。随着生态的改善,兰湖也成了周边研学热门打卡地。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