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公园,20分钟感受自然“疗愈”
人们在北海公园游玩。翁奇羽摄(人民视觉)
天坛公园绿地。本报记者 江 萌摄
小朋友在海淀公园放风筝。本报记者 施 芳摄
数据来源:住房城乡建设部
编者按: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你身边的环境变美了吗?相关生态产品选择更多、更优质了吗?人民日报今起推出“美丽中国·身边的生态获得感”系列报道,从身边的点滴变化,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出的稳健步伐。
“去公园转了20分钟,神清气爽”“大自然真是个巨大的能量场”……社交媒体上,“公园20分钟效应”火了。
在北京,游园人数逐年上升。据统计,今年“五一”假期,全市公园共接待游客931.83万人次,同比增加4.37%。
“人们为什么爱逛公园?”“‘公园20分钟效应’有何依据?”“除了赏花观景,公园还有哪些新功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的多个公园。
“公园治愈指南”发布
置身自然,可帮助降低体内皮质醇,放松身心、调节压力
蓝天白云下,祈年殿等古建筑恢宏大气,苍苍如盖的松柏与月季、芍药、玉簪、八仙花等交相辉映……“天坛公园太美了,一年四季风景看不够。”东城区东晓市社区居民张阿姨说。
张阿姨是天坛公园的常客,几乎每天都和老街坊约着逛公园,散步、下棋、踢毽、舞剑……“转上一圈,心情特舒坦。”张阿姨说。
“在天坛公园,人们既能触摸历史,也能拥抱自然,收获独特的游览体验。”天坛公园党委副书记潘祥华说。
即便不运动,在公园待上20分钟,也能放松身心、恢复能量——这种说法被称为“公园20分钟效应”。
公园为啥会对公众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
“置身自然环境,有助于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降低体内的皮质醇,使人精神愉悦、压力减轻,更好地恢复活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景观学系教授李树华解释,公园绿地可以调节温度、增加湿度、提高负离子浓度、减弱噪声等,形成更适宜的环境。人们在公园绿地散步、运动等,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与大自然产生联结,对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
在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吴建平看来,公园是人与自然联结的场所,也是让人身心得到恢复的复愈性环境。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对清澈的水体、广阔的草原、茂密的树冠等景观,有与生俱来的审美偏好和积极的情感反应。与自然接触,可以让我们身心愉悦,减压放松、增强活力,缓解认知疲劳。相关研究表明,在公园漫步,能降低人的皮质醇,20分钟达到良好减压效果。脑科学研究表明,多与自然接触可以提高青少年创造力,参加园艺活动可以提升儿童注意力。
前不久,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发布首个“公园治愈指南”,推出30处适合阅读小憩、品茗放空的游园场所和休闲空间。
“我们的初衷,就是让市民、游客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之余,走进公园,在清静雅致的环境中感受自然、放松身心。”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服务管理处处长缪祥流说。
公园不只赏绿、锻炼
还兼具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提到公园,人们首先会想到花草树木、游乐设施。但如今,公园不只是赏绿、锻炼的空间,还兼具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功能。
穿过青翠竹林,一组黛瓦白墙、飞檐翘角的江南风格建筑映入眼帘,这是位于海淀区紫竹院公园筠石苑景区的友贤山馆。
轻推木门,只见20多个书架上摆满各类书籍,从文学历史到经济金融,从杂志、绘本到典籍,种类丰富。其中一个书架上,图书的书脊上都印有“大字版”标识。“这些书籍是专门为低视力人群准备的,内页字大行疏,阅读起来更舒服。”工作人员介绍,“除此之外,我们还准备了不同度数的老花镜,方便老年读者阅读。”
沿着游廊走进友贤山馆北楼,“古图探秘——古代舆图文化展”正在展出。“我们一般根据节日、时令,结合艺术文化知识策划展览,每3—4个月更换一次展览主题。”紫竹院公园副园长姚江介绍,公园的竹文化节已持续30多年,近年来又加入荷花这一元素,希望能从不同角度为游客提供文化体验。
用脚轻踩地上类似“琴键”的装置,激光雷达就能感应到人的位置,草坪音箱随即发出美妙乐声;智能步道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运动监测有机融合,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即可自动记录跑者的运动数据;智能屏利用人体图像识别技术,帮助游客跟随屏幕图像自主练习太极拳、八段锦;运用语音识别和物联网技术,智能垃圾桶可指导游客正确投放垃圾……海淀公园呈现出满满科技感。
“海淀公园打造各类科技应用场景,通过智慧公园管理服务平台和多项游客交互体验项目,提升公园日常管理科技化、精细化、节能化水平,为市民、游客提供近在身边的科技体验。”海淀公园园长车建国说。
将府公园森林影像季、颐和园“虫识大课堂”、北海公园非遗文创市集、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无限音乐节……不仅有美丽风光,还有多元功能,北京的一座座公园,正以不同样貌,满足大家观展、游览、休闲等需求。
公园融入市民生活
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越来越多
现在,公园更具公众性和开放性。北京目前纳入名录的公园总数达1100个,其中超过95%免费对市民开放。同时,北京加快“拆栏透绿”,66.7%的公园实现无界融通,把美丽风光融入市民生活。
位于海淀区的长春健身园是一个无界公园,周边有多个居民区。过去,居民区和附近公交站的直线距离仅百余米,但公园一圈铁栏杆挡住了出行路,大家不得不绕行数百米。2022年秋,长春健身园实施“拆栏透绿”,补栽了不少开花乔木和灌木。居民下了公交车就能直接走进公园,经由蜿蜒的林间步道到达家门口。
支起帐篷,铺好野餐垫,或坐或卧,享受休闲时光;在开放草坪区,孩子们嬉戏玩耍,放飞风筝——这是在海淀公园常见的场景。“我们拆除了围栏,将出入口由原先的3个增加到14个,24小时开放。”车建国介绍,海淀公园还开放了2处草坪,开设3个林下绿色帐篷区,让市民、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自然之美。
充分利用废弃地、边角地、房前屋后等空间“见缝插绿”“拆违补绿”“留白增绿”,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也多了起来。
朝阳区酒仙桥南路旁,有座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驼房营公园。公园升级后,休闲座椅、健身器材、儿童滑梯等一应俱全,每天都有很多居民来园中游玩、锻炼。
放眼北京,600多个口袋公园点缀在大街小巷,全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1%。(记者 施芳 潘俊强)
延伸阅读
江苏苏州:构建“城在园中、处处皆景”
每天晚饭后,家住江苏苏州狮山商务创新区星韵花园小区的林女士,都要到楼下的环山河口袋公园散步。
正值初夏,河岸边的茉莉花散发着芬芳,清澈的河水泛着晚霞的光芒。“这里经过整治,生态环境大为改观,我喜欢在这里走走路、看看风景,呼吸新鲜空气。”林女士说。
为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狮山商务创新区推进环山河滨水廊道建设,铺装休闲步道,新增栏杆、驳岸等,并增设户外坐凳、健身设施等,在提升景观的同时,进一步改善群众生活品质。
近年来,苏州保留江南水乡生态基底,实施一系列“公园城市”建设项目。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局长曹光树介绍,在建设公园城市过程中,苏州将园林花卉文化延伸运用到城市绿化,通过“增花添彩”“拆墙透绿”“留白插绿”“立体增绿”等手法,实现苏州城市绿化的“园林外移”。截至2024年底,全市口袋公园数量达646个,呈现“推窗见绿、出门进园”的城市景致,构建“城在园中、处处皆景”的格局。(记者 王伟健)
四川成都:用好“金角银边”,建设口袋公园
初夏,四川成都二环高架桥下长满了爬山虎,将桥墩包裹住,穿行其中,满目绿意。
傍晚6点,张晨和队友准时来到球场。“离得近,走路就10多分钟。下了班来,晒不着,比室内球场舒服。”在成都市成华区双桥子立交桥下的T立方社区篮球公园,休息间隙,张晨指了指头顶上的立交桥说。
从利用“金角银边”打造的口袋公园,到市民用晨跑开启一天生活的兴隆湖环湖绿道,再到大家赏花、品茶的人民公园,在成都,各类公园数量超过1500个。近年来,成都市坚持园中建城、城园相融,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通过日益完善、立体的公园网络,将绿色场景融入市民生活。
通过实施“金角银边”建设行动,成都充分挖掘桥下、街旁、基础设施周边等城市剩余空间,打造“多、小、精”的品质空间。截至2024年底,全市已完成848处城市剩余空间整治提升,推动绿色空间与城市交通、生活社区相融合,助力构建15分钟生活服务圈。(记者 游仪)
宁夏银川:小微公园,助力城市生态治理
清晨6点,宁夏银川西夏区江南小区西北侧的小微公园已热闹起来。退休教师李淑兰正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出门5分钟就能健身,从公园里的科普橱窗还能学到养生知识,真是太方便了!”
这样的转变,正是银川开展小微公园建设的缩影。
近年来,银川市持续推进小微公园建设,通过“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将闲置空地、边角地改造为集休闲、运动、文化于一体的公共空间。
“从最初只有种树到如今‘内外兼修’,小微公园的变化,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银川市园林绿化质量管理中心负责人汪绍洋介绍,“我们要让市民在推窗见绿中共享生态红利。”
截至目前,银川市已建成百余个小微公园,绿化覆盖率达42.2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56平方米,不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以“绣花功夫”绘就城市生态治理的新图景。(记者 秦瑞杰)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山西出台省级自然公园管理试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