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宏亮:尖子岭上第三代护林“接力者”
这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这是一方出劳模的战场,这里就是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尖子岭森林防火瞭望台。在海拔1400米的尖子岭上,演绎着余家祖孙三代接力护林的瞭望人生。
余宏亮的祖父余德明在这座瞭望台坚守了41个春秋,创造了41年火警报告无差错的纪录,成为共和国初期第一代全国林业劳模。
余宏亮的父亲余锦柱接过余德明的班,在此又坚守了41年,再创造出辖区41年无森林火灾的佳绩,成为全国劳模、全国林业英雄,还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2013年,余宏亮接过父亲余锦柱的接力棒,成为第三代瞭望员,在这座瞭望台上坚守了12年,用辛勤和汗水守护着50余万亩山林的安全,实现连续12年无森林火灾发生的目标。
守护的责任催上山巅
2012年,余锦柱因长期工作在高山之巅,体力有所不支,急需安排人选接替守护山林。县林业局拟公开招录瞭望员,可这份事业编制的管理工作,因工作地点在高山瞭望台,且每月工资仅2500多元,招录公示多期都无人问津。
“谁来接我的班?”成了余锦柱的心病,也让林业局犯了难。思来想去,他像父亲当年一样,把主意打到了自己儿子身上。他编了个善意的谎言,将在国企上班、待遇优渥的儿子召了回来。
余宏亮回家后很快明白真相,嘟哝着不想接班。余锦柱急了:“你不接班,哪个来?”余宏亮进退两难,父子俩陷入沉默。
次日,余锦柱叫儿子余宏亮陪他上瞭望台看看。“我们县是林业大县,森林是林区群众的命根子,瞭望员责任重呀。”余锦柱轻声说道。
来到瞭望台,市县爱岗敬业教育基地牌匾醒目地挂在台子屋前。走进室内,是祖父余德明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站在瞭望台工作的照片,打开小木箱,30多本荣誉证书整齐摆放。余宏亮心里清楚,这是父亲用数十年辛勤汗水换来的。前辈的精神、父亲的期望和森林的呼唤,让余宏亮在经过一番内心激烈斗争后,最终作出了决定。他毅然取下墙上祖父和父亲用过的瑶族长鼓,说:“爸,我想通了,我明天就报名,接你的班!”
2013年元月,梅花盛开之际,余宏亮正式接过接力棒,成为第三代森林防火瞭望员。
坚强的毅力笑傲山河
接班后,迎接余宏亮的是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和枯燥的生活。
瞭望台耸立山顶,常年无水,生活用水需到近5公里外的半山腰山沟背。他用水极为节省,想用池子接点“天水”,可没两日池子里就满是虫子,洗澡成了奢望。
瞭望台地势高,常遇雷雨天气,震耳的雷声、耀眼的闪电不时袭来,房子曾被击毁一角,幸运的是他每次都化险为夷。
山高林密,台上经常有眼镜蛇、银环蛇、蝮蛇出没。好几次毒蛇窜到他床上,上演“人蛇同床共眠”的惊险场景,好在他都幸运躲过伤害。
瞭望台距山下水口镇有10多公里的羊肠山路,生产生活资料只能靠手提肩扛。为确保食材不腐坏,他只能常备一些腊肉和干货,尝鲜都难,更谈不上享受美味了。通信靠对讲机和手机,但电源时常被雷电击坏。
这里方圆十里无人烟,连个讲话的人都没有。晚上,他只能独自守着国家林草局奖励给父亲的那台电视机解闷。被雷雨袭击断电时,他又摸出祖父当上全国林业劳模时,县林业局奖励的那台使用干电池的晶体管收音机,在月黑风高的夜晚听听新闻和音乐。
生活的艰苦尚能咬牙坚持,让他难以承受的是对家人的愧疚。因为工作岗位特殊,妻子就医他无法陪伴,父亲生病他也未能尽孝,这些遗憾,成为他心中难以言说的痛。然而,12年来,余宏亮就像尖子岭上的青松一样,挺拔坚韧。
森林的安全树起丰碑
接过父亲的望远镜,就是接过护林重任。余宏亮深知护林防火责任重大,守护好50多万亩林子,光靠顽强精神还不够,必须掌握过硬的瞭望技术。
他翻阅那一大摞祖父和父亲留下的瞭望记录本,经过逐年逐日认真对比,掌握了辖区森林防火的基本规律,类似天气预报和地质灾害监测一般,制作出森林瞭望“预报图”和“作战图”。
余宏亮以父亲总结并被上级防火部门编入森林防火教材的“二十四字诀”为蓝本,守正创新,采取望远镜瞭望与无人机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在望远镜无法直击的角落,用无人机升空500米,可环视整个辖区林子,更近距离监测生产用火处。12年来,他观察生产生活用火4万余次,准确报告火警100多次,测报准确率从父辈的99.7%提升到100%。
为全面掌握管护区情况,余宏亮利用雨雪天,爬上70多座高山,翻越3000多条峡谷,用脚步丈量50多万亩山林,将管护区内的每座山头地点、地形、交通、劳力等情况摸得滚瓜烂熟,一旦出现火警,可调度人员迅速就近到达现场灭火。
在非森林防火戒严期,他进村入户发放宣传资料,提醒村民“生活用火一定要注意安全,生产用火一定要按照野外用火管理规定进行审批、监烧”。在他的宣传教育下,辖区村民野外用火审批率达100%,无一例因生产用火引发林火现象。
坚守是一份责任,传承更是一种精神。面对前来慰问的县林业局领导,余宏亮说,守护森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自己会像祖父和父亲那样继续坚守下去。(贾章雄 何建文 黄永鹏)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