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出会生“金”的绿——我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观察
◇从单一纯林到复层异林,从“林下黑”到“林中绿”,从常规树种到珍稀树种……森林可持续经营着力把“扁平的绿色”变成“立体的绿色”,让“立体的绿色”产出实在的财富
湖南排牙山林场(2024 年 9月25日摄)陈凯军摄
只要山林身披绿装就代表生态良好,种下的树苗只能保护不能利用……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
2024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提出,我国要全面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
森林可持续经营,是指通过有计划的各种人为干预措施,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并以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需求。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我国森林经营正从重面积向量质并举转变,从单纯追求绿色向要绿色更要“金色”转变。
把“扁平的绿色”变成“立体的绿色”
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的一处示范样地,两边的林分质量完全不同,外行也能一眼分辨出来:一侧林子树木密度大、树干瘦弱且胸径小,地面稀稀拉拉几乎没有其他植物;另一侧林子树木粗壮挺拔、枝叶茂盛,林下灌木丛生、生机勃勃。
这种轻易即可分辨的变化,就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水土保持学会理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教授何功秀说:“森林可持续经营就是要升级过去管种不管抚,单纯要数量不要质量的观念,把‘扁平的绿色’变成‘立体的绿色’。”
从单一纯林到复层异林,促森林生态系统更强健。“十多年前,林场以杉木和松木为主、成片单一的针叶纯林。”黄丰桥国有林场场长洪涛介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五年灭荒、十年绿化”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林场为快速实现“灭荒”目标,栽种大量杉、松等速生树种,这类树种木材蓄积量低,在固碳、抗病、防灾、防火等方面也有短板。由于不像阔叶树种那样有落叶反哺,针叶纯林对地力的消耗也很大。
“我们在之前以杉树、松树为主的森林里种植了赤皮青冈、榉木、栲树等十多个树种。整个林场的针叶纯林占比从过去的90%下降到40%。”洪涛说,这使灌木和地被植物变得丰富,林子更富层次,动物也越来越多,以前只有一些松鼠,现在鸟、蛇、昆虫都有了。
在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英烈国有生态林场,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量种植刺槐、油松等树种,林分质量同样面临密度过大、分化严重、生长势差、生产力低等问题。林场副场长席路遥介绍,通过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单位合作,林场确定以云杉、白皮松为主要混交树种,利用科学手段对森林提质改造,林分质量明显改善。
从“林下黑”到“林中绿”,让森林生态系统更有活力。除了树种单一、常规,过去,由于简单追求木材数量和覆盖率,一些林场还存在郁闭度(阳光透过森林进入地面的指标)太高的问题。如果郁闭度为1,意味着树冠密度大到林下植物毫无阳光照射,从而形成表面一片绿,内部一片漆黑荒芜的情况。
“一片健康的林子内部应该充满活力。”何功秀说,通过科学有序的间伐,近年大部分国有林场的郁闭度都从过去的0.9减小至0.6左右。森林内部的地表可增加10到15种植被,土壤中的酸杆菌、放线菌也明显增加,加速了森林的养分循环。
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林草培育所副所长刘振华说,根据其设置的数百个监测样地获得的数据,可持续经营给森林至少带来以下3方面积极影响:一是林地土壤所含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至少提高1倍;二是水源涵养每公顷可达1730吨,是过去的1.6倍;三是固碳能力比过去高出1倍。
用精细抚育代替粗放砍伐
皆伐整片山林后,一把火烧掉残桩断枝和地表植被,然后种上新苗。如此循环,是以往林场粗放的经营模式。
“所谓皆伐就是全部砍伐,放火烧山俗称‘炼山’。目的一是节省清理山头的时间,二是为树苗增加养分。”湖南省郴州市临武县西山国有林场场长李党仁介绍,这种做法同时也会带来破坏生态、引发山火、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等风险。
用更加精细科学的方法代替粗放的砍伐,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具体体现。
为了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并在保持生态的同时培养大胸径木材,如今林场都采用“目标树模式”:每亩林地搭配种植大约70棵不同的珍常树种,等它们经过幼龄期、进入中龄期后,按长势、胸径把其中约30棵作为“重点对象”精细抚育。
“这个过程就是可持续经营要做的事。”英烈国有林场造林股股长李凯告诉记者,过去林场从种到砍除了最后的皆伐,几乎没有任何人工干预,如今要在整个生长周期内进行疏伐、透光伐、补植等各种操作:疏伐是为了清除影响目标树和幼树幼苗生长的残次木、枯立木、断头木、风倒木、病腐木;透光伐是为了保证森林合理密度;补植则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对林地进行修复,增加生态效能。
“目标树选中后不是一直不变的。”李党仁介绍,在成材前漫长的抚育周期里,林场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一些后期长势不好或遭受自然灾害受损的目标树,会被周围的辅助木取代。
李党仁说,以前的皆伐是全部砍完再种上新树苗,林地利用率低。现在大树和小树一起长,目标树和辅助木一起长,大树和目标树到了砍伐年龄,小树、辅助木也长起来了。“每一批树木的成材周期之间不会出现断档。”
科学精细的森林经营模式正从国有林场向周边村落辐射。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县,当地国有林场通过“国有林场+集体”“国有林场+农户”“国有林场+集体+农户”等多种合作模式为村民托管碎片化山林,既破解了村民个人管护难、效益低的困局,又让村民的生态账本越来越厚。
“以前自己管林,不懂技术,只能‘望树兴叹’。现在林场专家定期指导,间伐后林子通透多了,收益还涨了,明年我打算把剩下的30亩也托管!”信丰县古陂镇大屋村垇背小组村民龚循录说。
据了解,江西省自2023年被列为全国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重点省以来,试点面积由2023年的23.04万亩,增加到今年的80.4万亩。江西省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何齐发介绍,经过两年多试点,江西省根据不同生态区位、森林类型和经营状况,已总结提炼出29种森林可持续经营模式。
从“十年树木”到“百年树木”
在某种意义上,“十年树木”的说法,如今已被突破。
专家解释说,我国是木材消耗大国,有超过50%的木材依赖进口,尤其是成材周期在50年以上的优质硬木。因此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更长的周期,种植更好的树种,生产出更多优质木材。但以“十年树木”的快速绿化理念,往往倾向于选择生长迅速、短期内能成材的树种,一定程度上解了燃眉之急,却也带来后续诸多弊端。
2008年,一场罕见冰灾导致西山国有林场数十万亩针叶纯林死亡,林场和周边村庄随处可见断枝残林。李党仁介绍,当时为了快速“复绿”,工人在短短几年内种植了数十万株山乌桕、枫香、南酸枣等速生树种,这些树种的成材年龄往往只有5到10年,它们的固碳作用在迅速达到峰值后便断崖式下跌,并且由于树种单一,一旦遭遇虫害,就容易全军覆没。
李党仁说,2022年,林场全面丰富“持续经营”的内涵,开始自建苗圃,抚育楠木、榉木等20多种珍稀树苗,抱着“百年树木”的心态,带领当地老百姓一起通过针阔混交、珍(稀)常(规)混交、复层异龄等方式,每个小班(森林资源管理和经营的基本单元)至少种植2到3种珍稀树种,构建出一个近自然的森林系统。这样的变化,让西山国有林场的生态明显好转,不仅出现了之前从未发现的诸多兰科植物,消失几十年的豹猫、红腹角雉等动物也再次现身。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喻勋林介绍,我国林业种质资源丰富,在国际上享有“园林之母”美誉,但长期以来造林种植的都是杉树、松树等速生树种,而对楠木、榉木、栎木等质地优异的珍稀树种缺少人工栽培和经营。
“过去,林场产出的杉木胸径一般在18厘米左右,每棵能卖到100元就不错了。如今,林场的楠木、榉木等珍稀树种胸径平均达到32厘米,最多的有46厘米。”洪涛说,2020年,林场的森林蓄积量为79万立方米,通过近年的可持续经营,去年已增加到83万立方米。而且这些珍稀树种的木材物理性质显著改善,尤其是防腐性和抗弯强度,比速生树种提高了将近1倍,再加上速生树种不具备的虎斑纹、鸟眼纹,木材价格由过去的每立方米700元提升至1200元。
湖南省祁阳市金洞国有林场高级工程师刘坤介绍,杉木价格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滑,30多年以来从未反弹。“以前1立方米的杉木木材就能养活1个工人,如今需要300立方米。”
2020年起,金洞国有林场搜集湘南地区上百种珍稀濒危植物的几万株种苗,打造珍稀植物保育基地,并从中选择多种楠木和赤皮青冈、云山青冈、小叶栎等本土珍稀树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育。目前,拥有10万亩楠木的金洞国有林场已成为全国楠木面积最大的林场,树木平均胸径超过30厘米。
湖南省林业局资源林政处处长何平介绍,湖南坚持“多功能、近自然、全周期、全要素”的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探索建立了杉木大径材、楠木大径材、杉木-南方红豆杉-闽楠异龄复层混交林等典型森林经营模式。全省已建成国家和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20个、重点林木良种基地23个,每年可培育赤皮青冈、大叶榉等乡土珍贵树种1500万株以上。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生态林场新坊分场副场长邓根元介绍,过去,林场生产的杉木价格每立方米仅有三四百元,前几年种植闽楠等珍稀树种,每立方米木材价格提升到6000元。
西山国有林场为36个自然村代管4万多亩林地,还以各村村民为班底,组建了一支600多人的林业生产队伍,10年来改造和新造高质量森林8万多亩。“这些森林在未来20多年,可以变现成比如今高出几十倍的真金白银。”李党仁说。
林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一的四川,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达到5800亿元。在泸州市,得益于森林质量的提高,当地正加快“立体粮库”建设。预计到2027年,建成笋用林120万亩、油茶20万亩、林药18万亩、林菌15万亩。(记者:周勉 付瑞霞 熊家林 张海磊)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