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草原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光
长风拂绿,激起千重碧浪。
行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新忽热苏木,一望无际的绿意覆盖了曾经的荒漠草原。冰草、锦鸡儿成行排列,比人高的芨芨草点缀在旁,乌拉特草原再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丽风光。
曾经,超载过牧等导致荒漠化加重,巴彦淖尔市将解决草原过牧问题与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紧密衔接,着力减轻草原放牧压力。
“要想禁牧休牧政策落实好,首先得做通牧民思想工作。我们制作了2.8万份养畜‘明白卡’,由各旗县发放到每一户牧民家中。”巴彦淖尔市林草局草原监督管理科负责人刘泉介绍,全市各地通过报纸、电视、短视频等渠道宣传禁牧休牧政策,让每位牧民了解草原补奖政策规定。
政策执行要有保障。巴彦淖尔市坚持“该禁的坚决禁、该平衡的必须平衡、该休牧的到期一定休牧”原则,加强草原过牧问题巡查监管。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磴口县4个涉牧旗县配备了461名草原网格员,配备巡护设施设备,在休牧期间加大巡护力度。
乌拉特后旗满负荷运营24个“托养所”,托管牛、羊、驼、马等牲畜6.88万羊单位。鼓励牧民将泌乳母驼寄养至托驼所,政府给予每峰500元补贴。同时,支持全域禁牧嘎查牧民积极倒场,政府给予1万元过渡补贴。
2025年春季,巴彦淖尔发布春季休牧公告,6922.1万亩草原实行45天休牧期。截至6月底,参照2024年《全区草情监测报告》和自治区核算结果显示,全市4个涉牧旗县天然草原草畜平衡区适宜载畜量67.95万羊单位,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较2024年12月下降11.95个百分点。全市天然草原草畜平衡指数在10%以下。
草原保护修复,“管”是一方面,“建”是另一方面。
巴彦淖尔市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分区施策,依托“三北”工程六期等项目,实施草原围栏建设、退化草原修复、人工种草等,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恢复草原植被。
乌拉特中旗风电光伏异地治理项目区项目负责人苏建光介绍,项目建设在保护原有植被、充分考虑项目区土壤、降水量、草原退化程度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通过“围封禁牧+施肥”“围封禁牧+施肥+补播”方式进行草原生态恢复。
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副局长赵海军介绍,2024年,全市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26.04%,较上年提高0.53个百分点,草原生态功能明显恢复。
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乌拉特草原不仅重披绿装,更让牧民实现可持续发展。
乌拉特中旗林草局副局长李俊海表示,为了达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的目标,乌拉特中旗总结出“三个模式、十种办法”,采取舍饲圈养、异地养殖等措施,牧民转变了生产经营方式,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新忽热苏木牧民那仁满都拉说,以前只养羊,一年纯收入不到3万元。现在和项目施工公司签了合同,一年一亩地给30元。再加上生态管护员工作,闲的时候又能兼职维修设备,算起来每年能增收3万多元。
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建设200平方米“鲜草工厂”,据估算,全年可生产300多吨新鲜优质牧草,能够满足125户牧民养殖需求,同时还降低了养殖成本,减少了牧民对天然草场的依赖。沙德格苏木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沙德格羊肉”申请了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同时,大力发展风干肉加工、牧家乐旅游、羊肉全产业链等多元化产业,让牧民多渠道增收。
乌拉特后旗积极推行“户禁、村养、乡管”新型经营模式,目前有6个嘎查参与新型经营模式。
巴彦淖尔市持续做好“疏”和“堵”的文章,实现草原保护修复、畜牧业高效发展、农牧民生活改善。如今的乌拉特,千里翠绿与蓝天相接,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焕发出无尽的生命力。(斯日古冷)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