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安吉:书写“两山”实践答卷 绘就城市美好图景

2025-07-30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46

20世纪80年代的浙江省安吉县是“石头经济”的缩影。2003年,在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引领下,安吉率先关停矿山,拉开“弃石护林”的绿色转型序幕。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安吉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这为安吉走绿色发展之路坚定了信心,也为安吉林业标定了新航向。

20年来,安吉林业坚持以改革破壁垒、以创新赋动能、以生态惠民生,创建县级竹林碳汇交易平台,将“竹林空气”转化为惠及5.1万农户的共富资金;构建“以竹代塑”创新链,打造192亿级竹产业集群;创新“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带动林农户均收入增长超10倍。多年的实践积累,安吉成功将自然资源禀赋转化为支撑县域发展的绿色资本,相继获评联合国人居奖、全国首个生态县、全国碳汇试点县等殊荣,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筑基:山水焕新的绿色征程

20年来,安吉始终坚守“生态立县”初心使命,纵深推进清危复绿、水土涵养、退化林修复等标志性工程。自2005年至2024年,全县森林覆盖率、植被覆盖率持续稳定在60%以上,成功创建58个“一村万树”示范村,培育17.8万亩珍贵彩色森林,修复17.3万亩退化竹林。2024年,安吉被联合国授予“生物多样性最具魅力城市”称号。

森林城市安吉

筑牢资源本底,增绿提质绘就生态画卷。安吉坚持科学增绿与精准提质双轮驱动,深入实施“一村万树”示范工程、千万亩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县域绿色版图显著扩容提质。全县山区重点生态脆弱区域第一山脊线生态修复率突破90%。当地通过实施大规模珍贵树种补植超10万株,打造全域四季斑斓的森林景观带,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城乡人居环境美学品位。同时,创新采用“工程化治理+市场化运营”模式,同步配套建成竹材分解点100余个、优化升级林道索道2000余公里,有效破解竹材采运瓶颈,绿色发展资源根基更加稳固。

守护生命家园,生物多样彰显生态魅力。安吉在全国率先开展县域级别动植物资源本底大调查,为精准化、科学化保护提供坚实数据支撑;深化片区合作,联动珍稀濒危候鸟集聚区域的水库、村庄开展栖息地协同保护,创新拓宽野生动物肇事保险保障范围,持续扩大保护网络覆盖面。为全面提升野生动物分布及种群动态精准感知,安吉着力构建智慧化监测前哨体系,布设视频监测点、野外红外相机,融合人工智能物种识别技术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越冬种群数量从过去的零星几只,发展至目前每年稳定在60只以上,占全省越冬总量的70%,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动注脚。

创新智治模式,林长引领织密保护网络。安吉率先启动林长制改革实践,创造性构建“三长两员+法检”(林长、警长、检察长+护林员、监管员+法检力量)联动协作体系,发出全国首例森林资源保护督促令、全省首例野生动物保护令,为生态法治建设探索积累了“安吉经验”。整合县委生态办、林业局等9家单位,打造全国首个实体化运行的生态共治中心,实现涉生态问题“一站式受理、一体化办理、一盘棋指挥”。上线运行“生态共治大脑”驾驶舱,归集“林气水废矿”五大领域问题线索,构建部门联动、数据共享、高效协同的数字林业治理新格局,显著提升林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产业兴林:竹海腾飞的创新转化

20年来,安吉坚定“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传统竹木产业向竹林碳汇、“以竹代塑+”、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新蓝海产业领域延伸。2005年至2024年间,全县竹产业总产值增长显著,年均增幅稳定在7%以上。

厚植产业根基,立体种养铺就共富新路。安吉深挖山林资源多元价值,实现产业形态从“砍竹卖笋”的单一模式转向林药、林菌、林禽等多种类、高效益的立体复合种养模式。创新推出“订单林业”合作共富模式,有效链接市场与林农。积极践行国家“大食物观”战略,建成标准化科技示范基地12个,实现亩均收益1.2万元。通过科技赋能、专家下沉、成熟模式复制推广,攻克了一些复合经营中的关键技术瓶颈,提升了林下经济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及综合效益,为拓宽林农增收渠道开辟了崭新路径。

赋能产业升级,科创引领锻造硬核实力。安吉合作共建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依托国家级竹产业示范园区及共富小微产业园等产业平台,搭建“以竹代塑+”产业创新联合体,精准破解企业发展痛点,在物理加工、化学利用、生物发酵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不断推动竹产业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迭代升级。

“以竹代塑”产品展示

贯通业态融合,多元拓展激活生态价值。打造品牌矩阵,构建全域推广体系,安吉以“六进工程”(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进馆所、进商超、进街区)为抓手,推动“以竹代塑”产品规模化应用。安吉建成全国首个县级“以竹代塑”展示中心,打造沉浸式低碳生活体验空间。组织竹企参与世界森林周、联合国森林问题委员会等国际活动10余场,强化“中国竹乡”品牌国际认知。解码文化基因,挖掘非遗竹编技艺,联动乡村工坊开发竹灯、竹扇、竹铅笔等30余款文创产品,通过设计提升单品附加值。创新举办“报福开竹节”“共富竹市”等活动,融合竹乐表演、竹工艺品制作等互动体验,吸引游客年均超50万人次,推动竹文化从生产技艺变为消费符号。

生态富民:成果共享的幸福图景

20年来,安吉县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坚持“绿富同频共振、机制系统变革、成果全民共享”,不断深化生态惠民举措,林农户均年收入从2005年的几百元上升到2024年的1.2万元,真正实现了资源从林农手中来、效益回到林农手中去。

用足政策红利,多维发力筑牢反哺链条。安吉创新实施竹林碳汇富民工程,探索新型竹林经营及收益分配模式,有效促进竹林资源的保护性利用,成为全国碳汇试点县。全县累计发放碳汇分红近5亿元,惠及县域75%的农户(5.1万户),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100万元、农户户均增收6500元。精准落实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创新建立水源保护地差异化补偿机制,保障林农合法权益,累计发放补偿资金2.89亿元,覆盖全县62.19万亩公益林。创新金融模式,如龙王村以公益林补偿收益权为质押成功贷款83万元,用于林道提升。

整合部门合力,空间重塑激活沉睡资产。安吉在全省首创“林地空间综合治理”模式,紧密协同县资规局、各乡镇(街道),系统性优化林地空间布局,建成山坡农用地与非林平原地置换省级试点。2023—2024年,全县累计完成造林4万亩,拨付种植抚育资金5.4亿元,直接带动参与项目的林农人均劳务增收约7000元、村集体年均增收超50万元。联合文体旅游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农业农村局等多个部门,推动茶产业、竹产业、乡村旅游业等多元融合,激活林下空间生态价值,大力发展林地露营、林下采摘、竹林咖啡等新模式新业态,打造“千家乡宿”“百村万帐”“乡村咖啡馆”“音乐节”等沉浸式乡村文旅矩阵,连续7年蝉联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榜首。

普惠基层群众,机制创新共享生态红利。安吉以“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东”为核心,创新推行“两入股三收益”机制(资源入股、承包权入股;租金、薪金、股金),通过盘活闲置农房、竹林承包权等“沉睡资产”,构建“入股—经营—分红”的共富闭环。当地坚持底线思维,突出问题导向,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基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创新发展。余村联合周边四村推动“大余村”组团发展,整合竹林、民宿资源打造研学旅游IP,各村分红超20万元;双一村通过毛竹集约化经营实现分红275万元,人均增收近千元;白杨村以古树景观入股开发听雨咖啡厅等网红业态,村集体经济从30万元跃升至15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增至4.5万元。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龙江森工集团深耕“一株药”引领大健康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