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祁连山杜鹃:雪域高原的生命诗篇
横亘甘青两省的祁连山脉深处,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藏着一场春末夏初的生命约定。当残雪在山坳里褪成最后一抹银白,5种高山杜鹃便循着时节次第绽放,用连绵花海为苍茫雪山系上彩色的哈达。这些杜鹃花科的植物精灵,不仅是祁连山高山灌丛生态系统的关键物种,更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风雪里,书写了一部关于坚韧与绚烂的生态史诗。
祁连山国家公园(候选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高山杜鹃最密集的家园,陇蜀杜鹃、烈香杜鹃、头花杜鹃、千里香杜鹃和黄毛杜鹃在这里构建起完整的群落。它们各有脾性,却又默契共生。陇蜀杜鹃是群落里的“登高者”,钟形白花缀着紫斑,最高能攀上4300米的雪线,像悬在云端的风铃;烈香杜鹃是“香氛大师”,狭筒状的花序里藏着浓郁芳香,被牧民唤作“雪山香妃”,花开时整座山谷都浸在蜜香里;头花杜鹃是“早春信使”,5月就用紫蓝色的伞形花簇扮靓高山草甸;千里香杜鹃是“流石滩舞者”,纤细枝条顶着宽漏斗状紫花,在碎石遍布的坡地格外醒目;黄毛杜鹃是“茸毛精灵”,锈黄色的茸毛裹着叶片,粉白色花朵从茸毛间探出来,成了识别这个稀有物种的独特标记。
陇蜀杜鹃 李春莲摄
陇蜀杜鹃为常绿灌木,其叶片酷似枇杷叶,而叶背则呈现耀眼的金黄色,因此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金背枇杷。在祁连山,其主要生长于海拔2900—4300米的高山林地,常成林。当祁连山雪线附近的残雪还没化尽,陇蜀杜鹃就顶着寒意绽开钟形白花,花瓣上的紫红斑点像撒落的星星,在融雪里闪烁。
烈香杜鹃 李春莲摄
烈香杜鹃是杜鹃花科杜鹃属的高山常绿灌木,在青藏高原及周边高海拔地区广泛分布,是藏区极具特色的植物之一。烈香杜鹃是高山植物的典型代表,适应极端环境的能力极强。同时,以其独特的香气和药用价值在藏药界独树一帜。在祁连山,烈香杜鹃生长于海拔2900—3700米的高山坡、山地林下、灌丛中,常为灌丛优势种。
头花杜鹃 李春莲摄
头花杜鹃为常绿小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枝条直立而稠密。幼枝短,黑色或褐色,密被鳞片。花期在4—6月,果期在7—9月。在祁连山,其生长于海拔2500—43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湿草地或岩坡,常成灌丛,构成优势群落。每年5月末,头花杜鹃的紫蓝色花簇开始在草甸上蔓延,一片连一片,甚是美丽。
千里香杜鹃 李春莲摄
千里香杜鹃为常绿直立小灌木,高0.3—1.3米,生长于祁连山区海拔2400—4800米的湿润阴坡或半阴坡、林缘或高山灌丛中。其花色艳丽,以紫色为主;花期为5—7月,果期为9—10月。千里香杜鹃分枝多而细瘦,开花时节,纤细枝条举着紫花,风过摇曳生姿,像一群欢快的精灵在跳舞。
黄毛杜鹃 王占永摄
黄毛杜鹃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1.5—8米;幼枝被带白色至黄褐色丛卷茸毛;老枝呈暗灰色。其花期在5—6月,果期在7—9月。在祁连山,黄毛杜鹃主要生长于海拔2300—3800米的林中。每年6月初,黄毛杜鹃从茸毛叶片间探出粉白花朵,像雪地里藏着的秘密,不声不响,却让人挪不开眼。
这些高山杜鹃,个个都是 “环境适应大师”。它们的根系能分泌有机酸,把坚硬的岩石溶成细碎土壤,在贫瘠的山地上扎下根;叶片表面的蜡质层和茸毛,是天然的“防护衣”, 既能反射强烈的紫外线,又能锁住水分不被狂风抽干;有些种类还会调节花瓣里的花青素浓度,天热时变深吸收热量,天冷时变浅反射寒气,像揣着个“恒温器”。更珍贵的是,它们的花期成了监测气候变化的“生态晴雨表”。研究显示,近年来祁连山杜鹃的花期平均每10年提前 2—3 天,那些绽放的花瓣,正悄然记录着雪山的细微变化。
山风掠过花丛,花枝轻颤如低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线附近,在碎石遍布的流石滩上,这些杜鹃依然绽放得热烈。它们用根系劈开岩石,用茸毛锁住水分,用香气召唤蜂蝶。祁连山的杜鹃们以顽强的生命诉说着,生命的珍贵不在于顺境的赞美,即便是在高原迎着风雪依然坚定绽放。(焦方宁)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