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沙成金,甘肃武威有何秘钥?
甘肃省武威市位于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地貌单元的交会地带。全市荒漠化和沙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64.2%和46.7%,是甘肃省乃至全国荒漠化与沙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
向荒漠要效益,向沙漠要发展。近年来,武威市坚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通过培育经济林果、发展林下经济、壮大沙产业等多元举措,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提质增效
2024年,武威市8.82万亩经济林果实现总产值3.75亿元,其中设施葡萄0.65万亩,实现产值1.25亿元,棚均收入2万元左右。
成绩从何而来?武威市通过稳规模、增产量、提品质、延链条、增效益的发展策略,持续推进优质梨、枸杞、红枣等特色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全面提升经济效益。
丰富栽培品种。综合群众意愿、区域布局、市场需求等因素,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发展庭院、设施、山地经济林,持续优化经济林果产业布局和结构。在凉州区南部山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区,新建山杏、山楂、樱桃、油蟠桃等经济林果4000亩。
晾晒枸杞
规范增效措施。建立市级技术服务单位包抓县区、技术人员包抓示范园,县区级技术人员包抓乡镇的分级技术服务体系,通过强化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面落实管理措施。目前,全市已建成凉州区西营镇优质梨、古浪县大靖镇枸杞等41个市县级林草产业科技示范园,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葡萄夏季修剪
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扶持企业、合作社、果农建设冷链贮藏设施,推行分批次采摘处理,分级入库贮藏销售。发挥现有营销渠道作用,支持生产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开展直销。目前,全市已成功打造“凉州皇冠梨”“民勤枸杞”“民勤红枣”等林果品牌18个,培育形成9家经济林果龙头企业(合作社)、11家果品加工包装销售企业、143家冷链物流企业的产业矩阵。
立体经营
眼下,祁连山区草木葱茏。沿山区的天祝县、古浪县也迎来了全年生态旅游旺季。
依托祁连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武威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链。2024年,全市以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林家乐等为主的森林景观利用实现产值3114万元,林草湿荒资源多重功能和效益加速释放。
如何布局?武威市编制了《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分区确定沿沙区发展以梭梭接种肉苁蓉为主的林下种植,中部绿洲人工林地发展以养鸡为主的林下养殖,祁连山林缘区发展以野生菌、菜、药为主的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发展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的森林康养旅游。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打造品牌。
武威市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通过创新林地经营权流转机制,盘活利用林地8.23万亩。立足当地高原冷凉、绿洲水土、沙漠光热等特色资源优势,创新推出林药、林菌、林禽、林畜、林菜“五融”立体发展模式,积极培育冰沟河森林康养、抓喜秀龙草原休闲等生态旅游地,实现林下经济年产值6525万元。
与此同时,武威市着力打造特色林下经济品牌体系,培育出多个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其中,“大漠嘉蓉”“天盛嘉苁”有机肉苁蓉、“陇旺河”乌骨鸡、“沙漠佳翠”沙葱、八步沙“溜达鸡”等品牌已形成显著的市场效应,有效提升了林下经济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点沙成金
武威市沙漠面积广、光热资源丰富。如何利用好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沙产业?
推进沙漠光伏产业。近年来,武威市锚定加快建设全国荒漠化治理样板区、全省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的目标定位,将光伏基地建设与沙漠治理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光伏+治沙”新模式,布局打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建成和在建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
培育沙生食药植物。发展肉苁蓉、甘草、沙葱等特色沙生食药兼用植物16万亩,探索出产业治沙新路。组织实施荒漠白刺群落更新复壮及机械接种锁阳技术研究项目,探索白刺接种锁阳高效栽培技术。新开发的荒漠肉苁蓉植物饮料受到消费者青睐。
拓展沙漠生态旅游空间。全市重点打造了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实践创新基地、民勤苏武沙漠大景区、摘星小镇、民勤通航乐园等一批特色沙漠旅游景区,创新开发了沙漠雕塑、动力伞飞行、直升机游览等特色旅游项目,形成了沙漠旅游产业体系。同时,通过举办“蜜瓜节”“沙枣花旅游节”等主题节会活动,带动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实现游客接待量、旅游花费同比分别增长133.8%、131.4%。(张鹏/文 张世斌/摄)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福建漳州破解“碳汇三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