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江西望仙谷走出生态富民新路径

2025-07-17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12

在广信区北部的灵山余脉深处,望仙谷曾因“石”而困:2007年前,这里是江西省闻名的花岗岩板材基地,179条生产线昼夜轰鸣,却让峡谷溪水沦为“牛奶河”,山林植被遭到破坏,山体大面积裸露,1.9万居民中近半数因生态恶化和生计无着外出务工,9个行政村中有5个沦为“空心村”。如今,这里以国家4A级景区、“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的姿态惊艳世人:2024年接待游客3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28亿元,带动周边8万群众年均增收2.5万元,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注脚。从“石矿经济”到“生态经济”的蝶变,望仙谷用十年时间书写了一曲“两山”转换的峡谷壮歌。

从“靠山吃石”到“护山养山”的生态觉醒

200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生态危机敲响警钟:长期无序开采导致山体裸露达32万平方米,9条溪流氨氮含量超标12倍,下游农田重金属污染面积超2000亩,“搬石头吃饭”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痛定思痛,当地政府立下“生态立乡”决心,以“关停、修复、重构”三步棋开启转型之路。

壮士断腕,关停污染产业集群。广信区一次性关闭所有179家石材加工厂,拆除生产线200余条,出台《望仙谷生态保护条例》,明确“三禁”红线——禁止开山采石、禁止毁林开垦、禁止污水直排。针对石材产业遗留的13处废弃矿坑、27公里破损山体,启动“生态伤疤”修复工程,采用“客土喷播+植被重建+景观再造”技术,累计投入修复资金1.8亿元,种植湿地松、红豆杉等耐贫瘠苗木23万株,建成生态缓冲带500亩,使矿区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82%。

系统治理,构建生态保护网络。创新“山林田河”一体化管护机制,设立区、乡、村三级林长体系,配备专职护林员32名,建成智慧化生态监测系统,实现24小时视频监控全覆盖。针对流域污染,投资5000万元建设峡谷生态水系工程:修建12座拦沙坝、8公里生态护岸,打造“人工湿地+生物净化”污水处理系统,使出境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Ⅱ类,溪水透明度达1.5米以上,消失多年的石蛙、棘胸蛙等珍稀水生生物重现溪谷。

价值重构,确立“生态优先”开发原则。2015年,当地政府引入文旅企业时明确“三不开发”底线:不破坏原生植被、不截断自然水系、不拆除传统民居。在规划阶段,邀请中科院生态专家团队编制《望仙谷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将80%区域划为生态保育区,仅20%用于低密度开发,确保“开发强度不超过生态承载力的1/3”。这一决策为后续发展奠定了“护绿生金”的基调。

从“生态负债”到“生态资产”的价值转化

如何让修复后的生态资源产生经济效益?望仙谷跳出传统旅游开发模式,构建“生态+文化+产业”的立体转化体系,实现“冷资源”向“热经济”的三级跳。

景观再造,让“生态伤疤”成为网红打卡地。将废弃矿坑改造成“时空隧道”景观,保留部分开采遗迹作为工业文明记忆点,植入灯光艺术、崖壁栈道等体验设施,使矿坑变身“悬崖咖啡馆”“峡谷观景台”。最典型的“望仙崖”区域,曾是落差120米的裸露岩壁,通过种植攀援植物、建设悬空栈道、打造夜间光影秀,成为全网播放量超10亿次的“网红悬崖”。2024年,景区摄影打卡点相关短视频传播量突破5000万次,带动“悬崖民宿”入住率常年保持90%以上。

文化赋能,让“乡土记忆”成为核心竞争力。实施“故乡重生计划”,从周边村落收集37栋濒危古宅,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如旧”原则复建,形成赣东北民居建筑群。开设21家非遗工坊,邀请竹编、木艺、油纸伞等传承人驻场,游客可参与古法造纸(铅山连四纸)、弋阳腔脸谱绘制等体验项目,年接待研学团队超800批次。每逢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举办“板凳龙巡游”“翻九楼”等民俗活动,2024年“五一”期间,一场还原明代婚礼的实景演出吸引3万游客围观,相关文创产品单日销售额突破80万元。

业态创新,让“绿色资源”催生多元经济。构建“四季旅游”产品体系:春季推出“峡谷采茶节”,游客可体验高山云雾茶采摘炒制;夏季开发“溯溪探险”“森林露营”,日均接待量超5000人;秋季举办“丰收晒秋”,带动山货销售增长200%;冬季运营“温泉康养”,引入中医药理疗项目,成为长三角地区热门疗休养目的地。此外,景区开发“生态认养”模式,游客可认养高山梯田、古树茶棵,年认养金额达300万元,实现“一次认养、全年收益”的长效联结。

从“景区独大”到“全域共富”的机制创新

望仙谷的成功,不仅在于生态资源的开发,更在于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营、村民参与”的利益共享机制,让2800余名原住民从“生态旁观者”变为“发展主角”。

“三变”改革激活农村要素。成立村集体股份合作社,将村民的山林、土地、房屋折股量化,景区运营方以资金入股,形成“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模式。例如,望仙村217户村民以3200亩山林、56栋老宅入股,每年享受景区门票收入5%的保底分红,2023年户均分红1.2万元。更重要的是,合作社统一流转土地建设生态茶园、猕猴桃基地,村民既拿租金(每亩年租金800元),又享分红,还可在基地务工(日薪150元),实现“一地三收”。

“双向赋能”培育本土人才。景区开设“望仙工匠学院”,免费提供民宿管理、餐饮服务、非遗技艺等培训,累计培养2300名“新村民”。90后村民李涛通过景区电商培训,开设“望仙山货”直播间,年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带动20户农户种植高山蔬菜。目前,景区85%的基层岗位由本地村民担任,管理层中“本土人才”占比达40%,彻底改变了“旅游开发赶走原住民”的传统困局。

“辐射带动”构建全域经济圈。以景区为核心,打造“1小时共富圈”:投资2亿元修建旅游环线,串联周边12个村落,帮助各村发展“一村一品”——上镇村发展竹林鸡养殖,大济村打造梯田民宿,葛路村专攻手工红糖,形成“景区引流、各村分流”的协同效应。2024年,周边村落新增民宿1100家、农家乐386家,户均年收入达25万元,超过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倍。更深远的变化是,1200名外出务工者返乡创业,带来资金、技术和新观念,形成“人才回流—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从“单一旅游”到“生态经济”的模式升级

望仙谷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旅游开发,而是向“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深度进军,构建更可持续的“两山”转化体系。

布局“森林康养”新赛道。依托98%的植被覆盖率、每立方厘米3.2万个负氧离子的优质环境,建设森林疗愈中心、中药理疗馆,推出“森林浴”“药膳食疗”等产品,与上海、杭州20余家康养机构建立合作,打造“长三角后花园”。2024年,康养产业营收突破8000万元,带动周边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形成“种植—加工—体验”全产业链。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启动“生态银行”试点,将森林碳汇、水流资源、生物多样性等纳入核算体系,2023年成功完成首笔3000吨林业碳汇交易,获得收益18万元。开发“望仙绿码”系统,游客通过参与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积累积分,可兑换景区消费券,年减少碳排放约500吨。这些探索为生态资源的市场化交易提供了基层样本。

构建“数字孪生”管理体系。引入GIS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监测技术,对景区植被、水流、客流进行实时监控,确保开发强度与生态承载力动态平衡。建设“望仙谷数字孪生平台”,通过三维建模模拟不同开发方案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这一模式被国家林草局作为“智慧生态保护”典型案例推广。

解码望仙谷“两山”转化的三大“密钥”

望仙谷的实践,为山区县域践行“两山”理念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坚持“生态为本”的底线思维。在开发中预留生态“缓冲带”,避免“破坏性开发”,让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形成正向循环;强化“文化为魂”的特色定位。将乡土文化转化为体验产品,避免“千景一面”,让游客在生态体验中感受文化认同;构建“共富共享”的利益机制:通过股权联结、技能培训、辐射带动,让村民成为生态红利的直接受益者,实现“保护有动力、发展有参与、成果有共享”。

站在新的起点,望仙谷正谋划“零碳景区”建设:屋顶光伏、电动交通、智能垃圾分类等项目陆续落地,预计2025年实现核心区碳排放下降40%。从“卖石头”到“卖风景”,再到“卖生态”,这座曾经的“生态重灾区”,如今已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绿色教科书”。它用实践证明:当绿水青山与发展智慧相遇,当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共振,每一座山沟都能成为孕育幸福的“聚宝盆”,每一片绿叶都能化作群众手中的“金叶子”。(皮筱婕)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广东佛山创新推进自然教育发展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