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神农架林区远程巡护的一天

2025-05-23分类:园林资讯 阅读:84

作为全国唯一以林区命名的行政区,湖北神农架拥有林地46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1.16%。连续44年无较大森林火灾、无较大森林病虫害和无林业“四乱”,这一切背后都凝聚着全区2500多名护林员的心血。

4月16日,我和《湖北日报》驻神农架记者站站长陈保春、湖北广电驻神农架记者站记者黎波、林区融媒体中心记者房泽洋一起,参加了徐家庄林场护林员的远程巡护。

我们去的地点为徐家庄林场八里坪,一个海拔2260多米的高山湿地。上午9时许,我们一行赶到徐家庄林场场部。参加当天巡护的林场人员有副场长陈忠国、彭颖珺和办公室主任张勇,此时他们已整装待发。

陈忠国原来是新华林场的一名护林站长,巡山经验丰富,担任当天远程巡护的领队。

神农架的春天已然来临。路两边的树木已经返青,长出了嫩绿新叶。盛开的紫金花、野樱花、野梨花、高山野杜鹃花,不时从车窗外掠过,空气格外清新,扑鼻的野花香让人心情愉悦。

科技与脚步并行的巡护之路

半个多小时后,我们一行抵达宋洛乡长坊村,见到早已等候在路边的长坊护林站站长崔新生。他和护林员王必辉、龚世海正在测试无人机。

坐在我们车上的张勇说,崔新生是林场老职工,已经在长坊护林站坚守了25年。王必辉、龚世海是当地村民,熟悉当地地形林况,是林场聘请的生态护林员。

崔新生手上的无人机引起了陈站长的兴趣,他问张勇:“每个护林站都配备了吗?”

“目前还达不到条件。一方面林场经费有限,另一方面基层护林员掌握这项技能还要组织培训。”张勇说。

除了无人机巡护,林场还有很多管护的“尖板眼”。“我们在交通路口、重点区域都装了可360°旋转的监控探头,在林场视频监控中心可以远程监测到辖区里的风吹草动。”张勇说。

有了科技手段加持,护林员的日常工作会不会轻松些?

“无人机只是辅助手段,替代不了护林员。”张勇解释说,护林员巡山要完成多项工作,比如安装回收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活动情况。用工程相机拍照,记录上传林木生长和生物多样性状态。还可以监测盗伐林木和盗猎野生动物等。

徐家庄林场管护面积37.76万亩,下设7个护林站,有30多名护林员。“我们每个季度最少开展一次这样的远程巡护,到边到界。巡完一条线路,有时需要一两天时间。”张勇说,“重点防火期,如果条件允许,我们将开展两至三次远程巡护。”

为了保护神农架的森林资源,2022年,神农架全面推行林长制,明确四级林长抓防火,19家成员单位、22家责任单位协同履责,174名林长责任链条横向到边、纵向到人。同时,神农架还在全区安装了高山林火视频监控127台、监控探头1566套,配置无人机50架、流动指挥车1台、智能语音广播宣传设备70余套、北斗巡护手持终端1530台。

深山中的生命奇迹

两支队伍会合后,开始向此次巡山目的地——龙潭岩屋进发。

汽车沿山间小路缓慢前行,路越来越逼仄,农田、人家越来越少。张勇提醒说:“马上就要进入峡谷了,没信号,手机只能当手表用。”

长坊护林站管护林地4万多亩,大部分处于没有人烟的“无人区”。不通路、不通电、不通信号,除了野兽、鸟鸣,就只有茫茫林海。

老陈问:“遇到突发情况咋办?”张勇说:“林场配备了少量卫星电话,更多时候需要护林员在山顶上找信号。”

今年春季,神农架雨水比往年少很多,很多河流水量很少,峡谷里的小溪似有似无、若隐若现。“溪里有‘洋芋条子’,是我们这里的一种土鱼。”张勇说。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们果然在溪水中发现了几条十几厘米长的小鱼。它们欢快地在水中游动,阳光照在身上,闪现片片银光。

“多亏护林员的保护,它们才得以重现河流。”张勇介绍,从2016年起,护林员开始介入“洋芋条子”鱼种保护,在重点水域安装探头,不间断开展巡查,并定期增殖放流。慢慢地,河里的“洋芋条子”多了起来。

伐木工人当年栽下的树已成林

穿过洪河峡谷,汽车颠簸着驶向山顶。

去年,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向国家成功申报了防火隔离带项目,重新将现在这条路修通了。原来护林员巡山只有靠脚步,从长坊到龙潭岩屋最少得两三天时间。

尽管是刚修不久的防火通道,我们坐在车上仍感到有些心惊胆战:砂石路,凹凸不平,没防护栏,路边就是峡谷深涧,异常凶险。

“别紧张,我在这路上跑三四十年了。”司机向阳是林二代,父亲是林场的修路工,他是1987年子承父业,进入林场工作,从当初伐木工人到现在护林人,见证了这片森林的命运转折。

“那时候,路修到哪,树就砍到哪。”向阳说,现在走的这条路就是当年伐木时修的木材运输路,“修路是为了把山里木材运出去”。

199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启动。从2000年至今,经过20多年休养生息,当年过度采伐留下的创伤通过大自然的力量正在慢慢愈合。张勇介绍,由于管护得力,目前林场部分区域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

行至半山腰,一片整齐的树林引起了我们的好奇。“那是我们栽下的落叶松,现在已经成林了。”向阳介绍,由于海拔高、生长慢,当地树木成林往往需要三四十年时间。高海拔地区,适合树生长的就只有五六个月,“一年也就长几厘米,遇到冬季寒冷天气,新生长的枝条没木质化不耐寒,又冻掉了”。

成林难,毁林易。经过几年探索,为确保神农架生物安全和守护物种基因库,神农架在全区建立森林资源管护“一张图”、一张网、一套数的网格化监控体系,同时从空、天、地、物、人5个角度对资源管理进行立体感知,实现重点区域、重要物种、重点对象、重要时段保护管理全覆盖,实时监测巡林轨迹,推动森林资源从“脚步丈量”走向“云端管理”。

其中,包括崔新生在内的2500多名基层护林员的日常巡护,成为不能失守的第一道防线。“每名护林员手机上都装载了北斗定位,与林场视频监控中心连接,我们可以实时查看其巡护轨迹。”张勇说。

红外相机里的“邻居”

经过1个多小时颠簸,上午11时许,我们与巡护队抵达补给点——八里坪驿站。

八里坪,高山湿地,有“小九湖”之美称。这里海拔有2260多米,树木还没返青,显得有些萧瑟。

“接下来就要靠我们双脚在深山密林中蹚路了。”张勇边说边从车上取下巡山背包。

我们接过来试了试,有些沉,估摸有二三十斤重。“里面装有帐篷、手电、红外相机、饮用水,还有吃的。有时候需要在山上过夜,这些都是必备物资。”张勇说。

背好背包,列好队。听副场长陈忠国讲完纪律要求,大家便一头扎进茫茫林海。

“这是闹春花,开得最早。这是家乡菜,可以吃。”陈忠国手持长柄镰刀一边在前面开路,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路上的一花一草一木。

尽管背着沉重背包,在密林中穿行,护林员们走得仍很快。我们两手空空,手脚并用才勉强跟上。“他们每个月要在野外巡护十几天,每天都要走十几公里,早习惯了。”张勇说。

路过一条小溪,巡护队停了下来。原来,上次巡护,崔新生他们在小溪附近安装了一台红外相机,今天要回收,并安装新的相机。

“看,有动物,是黑熊。”崔新生惊奇地说。视频中,黑熊那憨态可掬的样子,边走边环顾四周,还不时拔几片嫩叶往嘴边送。

“现在拍到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多了,黑熊、黄喉貂、中华斑羚、豹猫等都很常见,每次都有意外惊喜。”崔新生小心翼翼地从树上取下红外相机。

神农架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最新普查显示,伴随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神农架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加217种,其中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增加63种。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栖息范围扩大,也就意味着护林员野外巡护遭遇到它们的概率提高。

有没有危险?“不要紧,除了野猪,其他动物还是怕人的。”崔新生轻描淡写地说。

安装好相机,巡护队继续向林海深处前进。

风餐露宿,初心不改

“2500多米”。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陈忠国测了测海拔。随着海拔攀升,树林中的枯树多了起来。

每次发现枯树,巡护队都会停下来,仔细研判树木死亡原因,标记清楚位置,拍照上传到巡护系统,以便森林抚育人员及时清理。

“尤其是枯死的松树,不及时清理,会导致病虫害扩散,要做到即死即发现即清理。”张勇介绍说。

走走停停,等巡护队抵达龙潭岩屋时,已经是下午1点多了。找了一块稍微平整的草地,大家围坐在一起。陈忠国从背包里拿出一袋橘子,分发给大家,其他队员也纷纷拿出火腿肠、饼干、面包、矿泉水。

“在山上吃东西,不分你我。大家经常在一起巡山,各自带啥东西,早已形成了默契。”陈忠国说,对护林员来说,风餐露宿是家常便饭,“之前装备不好,交通不便,远程巡一次山常常需要两三天时间”。

吃完东西,崔新生细心地将所有垃圾收集起来,装进袋子,塞进背包,“我们每次都会把垃圾随身带下山,尽量不影响山林环境”。

“我们动身吧,现在还没走到1/3呢。”陈忠国笑着拎起背包,带头出发了。

下午4点,崔新生在巡护路上上传了当天的巡护日志。作为长坊片区站级林长,远在松柏镇的神农架林区林业管理局总工程师胡全红在手机上清楚地查看到当天他们的巡护轨迹,轨迹仍在向密林深处延伸……(魏家锋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1943759704@qq.com处理!

上一篇:云南发展壮大高原特色农业

下一篇:江西两地联手救助国家“三有”动物黄麂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